第18章 :後門拒狼(1 / 3)

“磨擦”

戰士們早已憋了一肚子氣。前門打虎,後門還要拒狼。在前麵要和小日本周旋,背後還要防著國軍的黑槍。

現在八路軍已經有權力發火了。挺進敵後的初期,八路軍隻有3萬多人,別說日本人不把八路放在眼裏,國軍也不把八路當回事。“西安事變”中蔣介石所以敢點頭同意與共產黨聯合,也並沒有把共產黨放在平起平坐的地位上,大概充其量是讓共產黨多“苟延殘喘”幾天。但蔣介石決沒有料到,把共產黨放入敵後,讓他們混入老百姓中間,恰如放虎歸山,送龍入海。八路軍在敵後發動群眾,抗擊日軍,到了1939年,不知不覺中已經發展到了30萬人,給國軍點顏色看看,已不是難事。

八路軍之所以憋著火,是為了顧全抗日大局,以民族利益為重,首先擱置國共之爭,共同完成抗日的大業。這種處理事情的方式和今天鄧小平同誌提出的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的關係上要擱置爭議,共同發展的思想異曲同工。但蔣介石不想再擱置了。八路軍的力量已經使他寢食難安,再擱置下去,恐怕就養虎為患了。他已經沉不住氣了,他要尋找合適的機會向共產黨下手。

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一種不仔細琢磨還難以理解的新的鬥爭——“磨擦”與反“磨擦”,所謂“磨擦”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全力以赴地去打,但又充滿了敵意,既包含著挑釁,又有試探對方的意圖。總之,它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

它的複雜表現在一方與另一方對峙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當國共“磨擦”時,日本鬼子正站在旁邊虎視眈眈,稍有不慎,日本鬼子就會撲上來,大打出手。這種情況在雙方身上都發生過。國共在石家莊以西娘子關發生“磨擦”時,日軍從石家莊出發,從背後打了國民黨一下子;當八路軍準備打國民黨“磨擦”急先鋒石友三時,日軍又從八路軍背後襲來,使石友三溜掉了。每次出現這種情況,被打的一方都要指責對方勾結日本人。這種情況確實有,但絕不是八路軍,而是國民黨軍。這隻是其一。它的複雜還表現在國民黨內部矛盾重重,派係林立,如何利用矛盾,打一個,挾一個,看一個,則是最體現鬥爭技巧的,要做到毛澤東所說的“有理、有利、有節”是不容易的。八路軍卻幹得很出色。

華北地區的國民黨地方軍、中央軍打日本雖本事不大,但對搞“磨擦”卻個個在行。在打退了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鍾麟和山西軍閥閻錫山的“磨擦”之後,國民黨中央軍龐炳勳、朱懷冰、石友三等部自南而北,與日軍自北而南的“掃蕩”相配合,又要和八路軍發生新的“磨擦”。

“磨擦”是來自“友軍”的“動作”,“掃蕩”是來自敵人的威脅,在關係到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八路軍正成為敵後抗戰的中流砥柱時,準又能說來自“友軍”的“磨擦”不是另一種“掃蕩”?

第一次較量

華北的正麵作戰結束後,留下了很多“真空”地帶。八路軍按照既定的發展敵後遊擊戰的方針,開始“向真空地帶進軍”。這一本是體現中共及其所領導的八路軍抗戰之誌的計劃,卻觸到了蔣介石的痛處。蔣介石明白,這樣發展的結果,隻能對共產黨有利,他不管共產黨,日本人管不了共產黨,長此以往,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就會如同斷了線的風箏一樣,完全失去控製。

他要從八路軍的手中“收複”喪失於日軍的失地。

由此,“磨擦”就從國民黨委派的第一任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到來開始了。

由國民黨委派的這位河北省政府主席,名叫鹿鍾麟。

鹿鍾麟一到河北,就成了晉冀豫地區國民黨頑固派的一個首腦人物,此人原是西北軍的一名失意軍閥。1938年5月,蔣介石為了跟共產黨、八路軍爭奪河北,將鹿鍾麟推到了前台,鹿鍾麟雖然以河北省政府主席的身份兼任冀察戰區總司令和河北保安司令,但他手中並沒有多少實力。所以,為了在河北和察哈爾兩省立足,隻能憑著他的老資格,糾集原西北軍的人馬,組成一股與共產黨、八路軍相對抗的勢力。雖然蔣介石陸續將石友三、孫殿英、朱懷冰調到河北,但各派力量各自心懷鬼胎,各有打算。但他們間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積極反共、擴大地盤。

對於蔣介石派來的這位大員及其所作所為,中共采取了克製、忍讓、爭取的政策。

鹿鍾麟來到冀南之初,中共中央即對冀南的徐向前作了如下的指示:與鹿談判原則為要求鹿對一切維持現狀,承認既成事實,不妨害華北抗戰,軍事行政照既定方針進展。談判時我們的要求不妨稍高,如須讓步時,待鹿提出方案後再說。

雖然中共在指示中像任何談判桌前的一方一樣“斤斤計較”,但中共希望合作的願望是絕對真誠的,可是鹿鍾麟的合作願望卻表現得不那麼真誠。

八路軍原想與鹿鍾麟合作發展河北抗戰力量,但鹿鍾麟一到冀南即行反共,致使合作發生問題。但八路軍仍未放棄對鹿鍾麟的爭取。10月27日,毛澤東等人又在給徐向前等人的電報中說:“應堅持行政主任公署,……向鹿極力解釋目前形勢之嚴重。在廣州失守,武漢不保,敵人已開始其肅清華北計劃的狀況下,各方隻有依靠已得成績,加緊工作,才能支持難局,否則隻有失敗。”電報中還指出:“主任公署及軍區均應與鹿建立密切關係,請其指示方針”。並估計“武漢失守,局勢變化,我有更大可能促鹿覺悟,求得親密合作。屆時當可對鹿作某種讓步”。

文中所提“主任公署”,是指冀南行政公署,是領導冀南抗日鬥爭的一個重要機構。鹿鍾麟到冀南後,國共雙方“磨擦”與反“磨擦”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行政公署能否繼續存在的問題。對此,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的態度非常堅決:行政公署“不能以任何交換條件取消”。

鹿鍾麟自恃是蔣介石正式委任的行政長官,在冀南大肆活動,排斥中共領導的抗日力量,妄想取而代之。1938年9月,鹿鍾麟一到冀南,就要撤銷冀南行政公署,並要將八路軍開辟的冀南20餘縣作為河北省府屬地,由國民黨和共產黨各轄一半。鹿鍾麟的這一要求當然遭到冀南行政公署的堅決反對,但為了團結抗日,八路軍總部同意劃出3個區作為鹿鍾麟的行政機關駐地。

但鹿鍾麟並未就此滿足,11月,鹿鍾麟突然發布公告,撤去冀南行政公署主任楊秀峰的職務,並且另行向各縣委派縣長,以致使冀南的很多縣出現了一縣一個、二個、三個甚至四個縣長的怪異現象。每一個縣太爺都利用權利要糧抽丁,一時使冀南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隨後,鹿鍾麟又將冀魯兩省的國民黨力量都網羅到身邊,時間不長,竟然糾合到六七萬人之多。他們到處襲擊八路軍駐地,使河北剛剛出現的抗日局麵,險些毀於一旦。

更有甚者,1938年11月初冀南反“掃蕩”時,鹿鍾麟竟趁冀南行政公署隨部隊轉移之際,宣布八路軍冀南行政公署“不知去向”,以此為名,取消了冀南行政公署的存在,並且誣陷“八路軍未放一槍放棄南宮”。沒過多久,冀南行政公署又回到南宮,使鹿鍾麟的謊言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