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中的蔣介石
太原失陷以後,國民黨的勢力被迅速推過黃河,從而在華北留下一片“真空”地帶。此後台兒莊會戰、徐州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接踵而至,使作為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的蔣介石忙得焦頭爛額。
忙亂中,仍有一件事讓蔣介石放心不下,那就是國民黨棄守華北後留下的“真空”地帶。蔣介石一直在思考著:在這些地區,如果國民黨軍不去占領,肯定會讓共產黨鑽空子。
隻是蔣介石實在騰不出手來處理這個問題。在日本人咄咄逼人的攻勢麵前,蔣介石在等待著時機。
武漢會戰後,中國抗戰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交戰的各方都得到了暫時的喘息。喘息中,蔣介石又想到了如何抑製共產黨的問題。
1939年1月21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在重慶召開了五屆五中全會,在這次會議上,出現了一個與主旋律極不協調的不協和這次會議有其積極的一麵。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討論了政治、軍事形勢,調整了軍事部署。當時,蔣介石等把粉碎日本“速戰速決”、“速戰速和”的企圖,進而取得抗戰徹底勝利的希望寄托在英美法等國際力量對中國的支援和對日本的“幹涉”上,因此,會議將第二期即戰略相持階段的戰略確定力持久消耗戰略,以圖拖以待變。可是蔣介石期待中的英法等國的“幹涉”並沒有到來。實際上,英美法等國為使自身減少壓力,謀求與日本的妥協,不惜犧牲中國利益,在1938年冬到1941年冬,多次醞釀召開所謂“太平洋國際會議”,意欲製造遠東“慕尼黑陰謀”,並誘使日本把進攻矛頭指向蘇聯,1938年冬英國駐華大使卡爾曾多次勸蔣對日媾和,弦外之音就是要蔣放棄武力抵抗。
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決定了抗戰到底,決不妥協的方針和對日作持久消耗戰戰略,主要成果是積極的。
但是,由於正麵戰場軍事壓力的減緩,會議又提出“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這極大地破壞了抗戰以來形成的國共兩黨為主、多黨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削弱了抗戰力量。
蔣介石對國民黨軍的作戰能力是很清楚的。
武漢夫陷後,國民政府軍政各部遷往長沙,又於11月12日嶽陽淪陷後遷往衡山。為總結抗戰以來經驗,確定新的軍事方針,國民政府軍令部於1938年11月2日至28日在衡山召開了軍事會議,這次會議曆史上你為“南嶽軍事會議”。蔣介石親自主持,並作了幾次講話。
蔣介石雖然清楚地知道國民黨中央軍不能獨立的完成中國抗戰大業,但仍然不肯放手發動群眾,真誠地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這實在是中國抗戰的悲哀。武漢、廣州會戰後,交戰的雙方都進入了一個短暫喘息階段,人們久已繃緊的神經也暫時鬆弛下來,由此中國的抗日戰爭也從戰略防禦階段進入到戰略相持階段。
但是,在各方喘息之餘,華北敵後戰場不僅沒有得到暫時的平靜,反而成了各方力量的關注中心,成了激流中的一個漩渦。
共產黨、八路軍的敵後抗日活動仍然持續不斷;日本人卻要穩定占領區,確保華北的治安;蔣介石則要利用暫時的安定,騰出手來,收拾一下不斷“膨脹”的八路軍。
於是,華北成了各方力量紛紛登場的重要舞台。
在華北,雨過後,仍然天不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