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重操老本行(3 / 3)

敵後抗戰的廣闊戰場為八路軍指戰員提供了一個靈活打擊敵人、發揮聰明才智的有利條件。當時還有一個和“黃蜂”一樣充分體現了遊擊戰本質的戰法,叫“麻雀戰”。

顧名思義,在作戰過程中八路軍戰士就像麻雀一樣,尋找日軍的空隙,東打一下,西吃一口,頻頻出現在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當敵集結兵力,實施報複時,又找不到,抓不著,遊擊戰士早已撤退。

129師進入太行後,敵以500多步兵、一連騎兵,在範村附近向129師駐地撲來。負責打擊、襲擾日軍的隻有129師771團的1連。1連在10餘裏寬的正麵上,靈活而機動,這裏打一下,那裏抓一把,使進犯日軍疲於應付,顧此失彼,極其狼狽。

這一戰,1連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斃傷敵近百人,毀敵汽車一輛的重大戰果。

遊擊戰,關鍵是要解決遊與擊的問題。

遊得動,才能尋找到擊的機會。

度過第一個新年

陳賡在日記中寫道:山西戰事,正麵沉寂,敵不攻我,我亦不擊,不解何故?

仗既不多,新曆、舊曆的兩個年就過得歡樂、充實。粉碎了日軍“六路圍攻”後,沒有幾天就到了陽曆新年。30日,各個部門都忙於準備食物。386旅旅部的管理員從遼縣買回了豬肉、食品等,“準備明早大吃”。

還有一個誤傳的消息,也使129師上下高興了一陣子。不知是從哪個渠道得來的消息,說日軍第14師團師團長土肥原賢二在磁縣被炸死。土肥原賢二是一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他的死自然使八路軍將士非常高興。實際上,土肥原賢二是在二戰結束後的1948年,在軍事法庭上作為戰犯被判處死刑的。

新年這天,各個村都唱起了花鼓戲,慶賀八路軍的勝利,將歡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但“劇情封建”,令人“肉麻”,“又不好禁止,拂其誠意,隻好讓他們唱罷!”。到了農曆新年,八路軍總鄧給每個人增加了一角錢菜金,作聚餐費,改善生活。農曆二十八,386旅旅部駐地又有兩對新人喜結良緣,使陳賡“恍惚處身太平世界,絕不像戰區最前線的景象”。陳賡問老鄉:你們怕不怕日本人來?老鄉答:有八路軍在此,什麼也不怕。一句話說得陳賡心裏熱乎乎的,還有什麼獎賞能夠比得上這句話呢?

除夕這天,386旅旅部招待駐地群眾,“食頗豐富,農民得此一飽,大家高興,連殘湯餘菜,都沒有剩下,對八路軍真是心滿意足。一個老大爺說:‘長到68歲,沒有見過這樣好的軍隊’。”但陳賡並沒有因為沒有仗打而感到輕鬆。

陳賡1月22日夜裏在日記中寫道:最近幾天,甚感煩悶而無聊,大約是因為這幾天沒有親身參加戰鬥的關係。很明顯,由於我八路軍動作的積極,晉東北與正太線的交通,敵人始終不能保持安全運輸,而且時常中斷,這樣,敵人怎麼能前進呢(美國武官的估計)?拿正太線說,由石家莊到榆次,牽製敵人的兵力近萬人,不敢動彈(不動尚不能維持交通),以致敵人正麵兵力並不雄厚。在這種情況下,晉軍及中央各部休息整理,為時將逾兩月,各部戰鬥力均有相當恢複。此時若從正麵出擊,配合晉東北及我們的動作,我想至少可以克複太穀、榆次。現在同蒲正麵完全不動,閻老西又在出示禁止組織遊擊隊、限製自衛軍的通告,不知道他的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大概是因為“煩悶而無聊”,或是“因為這幾天沒有親身參加戰鬥的關係”,陳賡這幾天的日記記得很長,字數很多,1月9日,1月11日、1月22日這幾天的日記,都有4、5百字之多,比前期日記的字數明顯增多。常人有借酒消愁一說,陳賡則可能是借日記來抒發自己對國民黨軍及晉軍作戰不力的不滿。夜深人靜時,對著自己心愛的日記本,奮筆疾書,直抒心臆,這時的所想、所記、所寫都應該是最真實的原始記錄,對於後來的研究者來說,是一份十分難得的資料。

1938年的元旦剛過,由於美駐華大使館武官卡爾遜的到來,使129師全師上下興奮了好幾天。

1938年1月11日,卡爾遜來到了386旅駐地。為了歡迎卡爾遜的到來,386旅能出動的都出動了,不僅如此,還動員了當地的自衛隊和群眾組成了還算壯觀的歡迎隊伍。卡爾遜親聞八路軍反“六路圍攻”的輝煌戰績,由衷他說道:

“八路軍有一套正確而靈活的戰略戰術,這是在舊的軍事典籍裏所無法學到的東西。”陳賡也懷著異常興奮的心情在日記中記道:他稱讚我們部隊的戰略戰術及善於動員群眾是世界上所僅見。他說我們386旅是中國最好的一個旅。他認為我們在正大線的行動,破壞敵人的交通,神出鬼沒的遊擊,是使敵人遲延南犯的根本所在。

卡爾遜還以美國人所特有的直率對八路軍的行動提出了批評。他認為八路軍沒有對日軍的糧站展開破壞是一個缺點。

陳賡和卡爾遜進行了很長時間的交談。談話中陳賡將386旅進行的幾次戰鬥向卡爾遜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當談到八路軍進行的是正規軍、遊擊隊、自衛隊三位一體的作戰,談到軍隊與群眾的魚水關係時,敏銳的卡爾遜立即明白了一切。

卡爾遜說:“作戰不僅使用正規軍,還要依靠遊擊隊和自衛隊,這就是全民抗戰的體現;而且也隻有有了後兩者的配合,才能使正規軍得到更多的機動,尋覓到敵人的要害,予以徹底的打擊。”有時候我們不僅要想,連一個美國人尚且能認識到的事情,怎麼到了中國的最高統帥蔣介石那裏,就變得模糊起來了呢?真不知道蔣介石是沒有能力認識到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還是認為抗戰隻應是政府的事情,和廣大的民眾沒有多少關係,或是他根本就不願意看到民眾被發動起來。

一條片麵抗戰的路線,將本應成為中國抗戰的絕對主角的蔣介石變成了配角,他不得不看著毛澤東領導著八路軍在敵後唱起了主角。

會見的過程中,陳層送給了卡爾遜一柄繳獲的日本小刀。當時陪同卡爾遜前來386旅訪問的作家周立波詳細地記述了這個場麵:

“為了紀念我們的會見,陳賡同誌送我一支從日軍繳來的自來水筆。他還送了一把鋒利的日本短刀給卡爾遜。

“‘這把刀殺了6個人。’陳賡同誌說。在正太路旁的一次白刃戰鬥中,我們一位戰士,從日兵手裏奪了這把刀。刀的主人被殺了,而這同一把刀,又接連地在它的舊主人的另外五個同伴的軀體上,接觸了5次。最後,它和他的受了幾次槍傷的新主,一同倒在地上的血泊裏。但是這時日寇敗退了。

使用這刀的勇士,被救了回來。

“我看著這把浸過這樣多敵人的血的短刀,覺得它好像是古代俠客的匕首。刀身很短,卻非常鋒利。鞘和柄都是白木做的。刀身插進鞘裏的時候,柄就和鞘銜接起來,像是一根短棍。短棍上鑲嵌著幾個銀色的星點。這是一把精致的小刀。

“‘我拿了這把刀,會永遠地記著你們這一旅。’卡爾遜說。

“吃飯的時候,陳賡同誌拿了一罐日本牛肉給我們,也是勝利品。這次在昔陽七亙村戰鬥中,他們繳獲了許多食物,裏麵有幾百罐牛肉,一千多包‘壓縮口糧’。軍中正缺糧,用這些繳獲物,維持了半個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