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非會議高舉獨立、和平、友好與合作的旗幟,形成了舉世聞名的萬隆精神。這個精神貫穿於會議所通過的各項決議之中,經曆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後世穩定世界局勢、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間合作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國開國元帥陳毅同誌曾賦詩讚譽萬隆精神和原則:準則昭天下,精神重萬隆。
趣味鏈接“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粉碎敵人的陰謀
1955年4月11日,中國代表團先行人員包乘“克什米爾公主號”專機自香港飛往印尼,因飛機上被蔣幫特務安放定時炸彈,飛機在沙撈越西北海麵上空爆炸,飛機上的人員墜海罹難。由於周恩來總理因剛剛做完闌尾炎手術,所以臨時秘密改變行程。他經昆明取道緬甸,同緬甸等國領導人會晤,最後前往仰光赴萬隆參加會議。敵人以暗殺手段阻撓的陰謀未能得逞。“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猶如一道傷疤,深深地烙在新中國外交人的記憶裏,隱隱作痛,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為新中國的成長輸送著力量。
不結盟運動——第三世界國家獨特的合作方式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美、蘇爭霸的國際格局逐漸形成,北約、華約兩大集團的矛盾日益加劇。亞、非、拉一些民族獨立國家為擺脫美、蘇控製,避免卷入爭鬥,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發展民族經濟,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它們自認為屬於“第三世界”。而萬隆會議精神和原則顯示了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巨大力量,給“第三世界”以思想啟示,間接推動不結盟運動的形成。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在南斯拉夫布裏俄尼島會晤,正式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1961年6月,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五國發起,在開羅舉行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的籌備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誕生。會議上製定了參加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的五個條件,即奉行以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基礎的獨立的外交政策;支持民族獨立運動;不參加大國軍事同盟;不與大國締結雙邊軍事協定;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
1961年9月1日至6日,在南斯拉夫總統鐵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五國發起的第一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終於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共有二十多個國家的首腦參加了會議,並通過了《會議宣言》,明確提出反對任何形式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主張立即無條件地、徹底地廢除殖民主義。同時宣言還明確表態支持阿爾及利亞、古巴等國的民族解放鬥爭以及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不結盟運動誕生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第三世界國家在國際政治地位不斷提高。它們始終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提出改變舊的國際經濟關係,建立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新的國際經濟秩序要求。1964年6月,第三世界國家建立起國際經濟組織“七十七國集團”,來實現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目標。
第三世界國家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麵貌。從此,在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之外,出現了一支由絕大多數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構成的國際政治力量,它有力地衝擊了戰後國際關係中的兩極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