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會在德國兜售贖罪券,這使得路德怒不可遏。1517年,他在維登堡的卡斯爾教堂大門上張貼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公開宣揚“信仰耶穌即可得救”,反對用金錢贖罪的辦法。隨後,路德通過發表《關於教會特權製的改革致德意誌基督教貴族公開信》、《論教會的巴比倫之囚》和《論基督徒的自由》等文章,公開指出教皇不應該幹預世俗政權。他還宣稱,在教會內部不能通過改革予以挽救的情況下,國家政權應予幹涉,並將羅馬教會稱為“人間最大的巨賊和強盜”。
路德此舉等於對教皇權威的公然挑釁,1520年10月,教皇利奧十世正式宣布開除路德教籍。在諸侯和市民的支持下,路德決定公開對抗教皇,並當眾燒毀教皇通諭及一些教律,寫出了《反對基督者的通諭》一文。由於當時神聖羅馬帝國正處於與法國抗衡的階段,急切渴望得到教皇的支持,因而路德的改革運動並沒有得到帝國皇帝的支持。在1521年帝國會議上,皇帝查理五世決定執行教皇通諭給路德判罪,但由於路德本人在審訊時的強硬態度,加上帝國會議與會諸侯反對給路德判刑,查理五世最終決定暫時先放路德離去,然後再判罪並下逮捕令。路德在回歸的路上,薩克森選侯害怕他會被教皇的人暗殺,便強行把他送進瓦特堡加以保護。盡管路德隱居起來,但是此時他的擁護者已經遍及全國,宗教改革運動從星星之火逐漸演變成燎原之勢。
趣味鏈接 馬丁·路德經典名言
“我對那位公義刑罰罪人的神,說不上愛。我對他隱存忿怒。我恨他,因為可憐的罪人,在律法和悲慘恐懼下生活,不但被原罪毀壞,還要受福音折磨。”“因為你汙損神的真理,願神把你毀滅在這火裏!”“我覺得自己得到了重生,經過敞開的門,進入了樂園!”
反宗教改革運動——為了維護上帝,為了維護教會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可謂一石激起了千層浪。隨後,法國宗教改革家加爾文在瑞士掀起了進一步的宗教改革,引動了法國南部的胡格諾運動;英國國王也在大不列顛島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新教改革運動。
一時間,天主教會在北歐、東歐、中歐的陣地幾乎全部淪陷,天主教會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1520年,教皇利奧十世對路德發出限期敕令,這是天主教會反擊新教的第一槍。隨後天主教會撤銷了飽受詬病的贖罪券的出售,成立了一些維護天主教會勢力的團體,讓他們在與新教的衝突中衝鋒陷陣。在諸多團體中,有一個叫耶穌會的團體逐漸出現在世人麵前,並一度讓新教人士談之色變。
耶穌會是在1540年成立的,它的宗旨是重振天主教會,重樹教皇權威。耶穌會的教士不住修道院,不穿僧衣,而以各種身份滲透到社會各處,通過與俗人往來進行傳教。他們的做法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少耶穌會教士躋身社會上層,成為各國家宮廷的懺悔牧師或宗教顧問,對國王施加影響,以鞏固天主教在該國的地位,抑製新教。耶穌會之所以會讓新教談之色變,是因為它的恐怖暗殺活動,新教的領導人、有新教傾向甚至是主張宗教寬容的君主都是其暗殺對象。如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士一世、荷蘭統治者威廉·奧蘭治、葡萄牙國王喬治一世和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等都曾遭到耶穌會的襲擊。
當耶穌會的暗殺活動阻止不了新教的發展時,天主教會便在1542年正式成立了宗教裁判所,公然對異教徒實行迫害。天主教會正式承認宗教裁判所的存在時,這個迫害機構已經遍布整個歐洲,它旨在鎮壓一切反教會、反封建的異端以及有異端思想或同情異端的人。無數的異教徒慘遭它的迫害,其中大部分人是被綁在十字架上活活燒死的,慘無人道的天主教會犯下了反人類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