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另一支騎兵將園外建築也都一齊放火燒毀。最後,駐紮在正大光明殿內的士兵接到命令:即刻整隊並回北京,將該殿也一並燒毀。正大光明殿,是無可比擬的建築傑作,描金和塗抹色彩配置得非常均勻,而且饒有風趣,木製屋頂雕鏤細巧、嵌花奇特。大殿的地板為琢磨精美的大理石製成,每塊均切成數目字的形式,全都很緊密地連在一起,僅有最細微的線紋表明兩塊石頭間區分的界限。“入門左邊牆壁上部,懸掛一幅巨大的畫圖,用等度量射影,繪畫避暑行宮和環圍著的宮苑。這種畫法,中國人繪得頗為精巧,比起平常描繪山水遠景,信手塗鴉,幼稚嚐試的作品高出多多了。”殿內寶座為紫檀木所製,做工精美,位於高台之上,四麵環以挖花的欄杆,雕縷著玫瑰等花卉,精美富麗。寶座旁立有屏風;飾以藍翡翠和孔雀羽毛,其上複係著紅寶石和碧玉。雕鏤精美的桌櫃,沿著屋子四周排列著,上麵放置許多碧玉瓶、瓷瓶、冰紋瓷瓷缸以及各種珍奇古玩。殿內還有幾座法國大鍾。“有一處地方,堆積著去年頒布的上諭,而且有許多卷冊的中國經書,排列適宜,如果需用它們尋覓即時參考資料,就可以手到擒來。這些書籍,印刷均頗精美,而且許多卷冊的邊緣,還有清帝禦筆親批。”
得到命令的幾個士兵們立刻動手放火。“屋頂在火焰中已經燃燒了一些時候,不久就要倒塌,一百碼外,就可以感覺到那種炎熱,撲通的響,震心駭目,屋頂倒塌下來。於是園門和那些小屋,也一個不留,一間不留,這所算做世界最宏偉美麗的宮殿的圓明園,絕不存留一點痕跡。”一位參與犯罪的軍官後來回憶:“一條石砌的道路,環繞著一座高牆,我從牆隅的地方,轉彎過去,就有一片濃密的煙霧,彌漫在我麵前,而且威風赫赫的烈火,在煙霧的頂上,發出熊熊的火焰,簡直高出樹梢好幾尺:店內描金的棟梁和五光十色的琉璃瓦都被這吞滅所有東西的烈火毀滅了。這些房屋都是儲藏之所,其中收藏著珍奇的古玩,清代以前的景泰藍物品,滿箱滿篋的書籍和各種雕刻,以及乾隆時代外國傳教士仿中國式的圖畫。價值極其貴重的、繡著花紋的帳帷,聖壇鍍金的一切物品……都付之一炬了。”
當他目睹這番情形,竟仿佛良心發現:“雖然對於店內供奉的神祗沒有什麼同情的心願,但是當你看見幾百年以前所構造的幾座建築,一旦都用火焚燒,不禁感覺著仿佛有點褻瀆神明,摧毀造物似的。這些建築點綴其間,可以給天然的風景增色,引起我們的愛憐和惋惜。
第二次大焚燒是10月18日、19日。這次除焚燒圓明園外,主要焚燒了香山、玉泉山和萬壽山等處的殿閣建築。英法侵略者的暴行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憤怒聲討,而且也為世界上的一切正直人士所不齒。1861年,法國偉大的文學家雨果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我們教堂的所有財富加起來也無法和這一東方巨大的、且又漂亮的博物館相比較。在那裏不僅藏有藝術珍品,而且還有極為豐富的金銀製品。真是戰功赫赫,且又橫發了一票!一個勝利者把腰包塞滿,另一個趕緊效法把箱子全部裝得飽鼓鼓;兩個人手挽著手,心滿意足地回到了歐洲。這就是兩個強盛的曆史。我們歐洲人總是把自己看做是這樣對待野蠻的。在曆史的審判台前,一個強盜將叫做法國,另一個則叫做英國。”雨果的話,代表了全世界正直的人們對英法侵略者的公正審判。
“圓明兩度昆明劫,鶴化千年未忍歸。一曲悲笳吹不盡,殘飛猶共晚煙飛。”李大釗的這幾行詩句,訴說出多少感慨和喟歎。直到圓明園回到人民的懷抱,才收拾殘垣斷柱,頹基敗瓦,建成了圓明園遺址公園,攤開一本蒼涼悲壯的曆史巨卷,供人憑吊,催人深思。
④圓明園流失文物尋蹤
自1860年圓明園被劫掠、焚毀後,圓明園舊有的陳設、收藏和稀世珍寶現存國內的已不多,大量的曠世瑰寶流落國外。其中最集中的流散地就是英國大英博物館和法國楓丹白露宮,其他如美國、日本、西歐各國博物館和個人也都藏有圓明園的珍貴文物。這些文物包括有商、周著名的青銅器,曆代的陶瓷器,古代名人的書畫,清朝皇帝的禦璽,以及玉如意、時鍾、金塔、金鍾、玉磐等宮廷陳設品,還有清代的瓷器、漆器、玉器、牙雕琺琅、景泰藍、珊瑚、瑪瑙、水晶、寶石、朝珠、木雕等精美藝術品。此外,還有從外國進貢的貢品和無數的金銀珠寶。
大英博物館坐落在倫敦城西北,始建於18世紀中期,於1759年正式開放,其中東方藝術館除收藏少量的中亞、南亞和日本的文物外,大部分是中國曆代的稀世珍品,可以說應有盡有,數量多達兩萬件!
當過光緒皇帝英文教師的張德彝(1847—1918),曾任清朝駐不列顛、意大利、比利時等國公使。他於1866年作為中國第一位赴歐旅遊團成員出國遊曆,回國後寫了日記體遊記《航海述奇》,書中記述說,在同治五年(1866年)四月初四日,張德彝出國遊曆英國的倫敦;有一天早晨,一位姓突的朋友來拜會他,約他出去遊玩。他們坐車走了10多裏路,來到一個地方,室內非常寬闊潔淨,看見貨架“上下羅列者,皆中國圓明園失去之物,置此賃賣”。仔細一看,發現有皇帝穿的“龍袍、貂褂、朝珠、太後朝珠、珠翠、玉石、古玩、諸般畫軸、神像、金雞、中天馬、銀鼠等衣,皆禦用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