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三園中的殿堂、樓閣、亭台、軒謝、館齋、廊廡等各種園林建築,共約16萬平方米,比故宮的全部建築麵積還多10000平方米。園內的建築既吸取了曆代宮廷式建築的優點,又在平麵配置、外觀造型、群體組合等諸多方麵突破了宮式規範的束縛,廣征博采,形式多樣,創造出許多在我國南方和北方都極為罕見的建築形式。加之在園林布局上,因景隨勢,千姿百態;園中各景又環環相扣,層層進深,形成了豐富多彩、自然和諧的整體美。法國傳教士王致誠曾經有過形象的描述:“圓明園的建築,形式變化較多,而且參差不齊,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宮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製成的,像是隨意安排的,沒有一座與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饒有興趣,人們不能在一覽之下就領略這幅景色,必須一點一點地仔細研究它。”
清朝皇帝為了追求多方麵的樂趣,在長春園北界還引進了一片歐式園林建築,俗稱“西洋樓”。它由諧趣園、線法橋、萬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和線法牆等10餘個建築和庭院組成。西洋樓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開始籌劃,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傳教士郎士寧、蔣友仁、王致誠等設計指導,中國匠師建造。建築形式是歐洲文藝複興後期巴洛克風格,造園和建築裝飾方麵也吸取我國不少傳統手法。
西洋樓的主體其實就是人工噴泉,時稱“水法”。構思奇特,主要形成諧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處大型噴泉群,頗具殊趣。
諧奇趣是乾隆十六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築,主體為三層,樓南有一大型海堂式噴水池,設有銅鵝、銅羊和西洋翻尾石魚組成的噴泉。樓左右兩側從曲廊伸出八角樓廳,是演奏中西音樂的地方。
海晏堂是西洋樓最大的宮殿。主建築正門向西,階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引有12隻獸麵人身銅像,每晝夜依次輪流噴水,各一時辰、正午時刻12生肖一齊噴水,俗稱“水力鍾”。這種用12生肖代替西方裸體雕像的精心設計,實在是洋為中用、中西結合的傑作。
大水法是西洋樓最壯觀的噴泉,建築造型為石龕式,酷似門洞,下麵有一大型獅子頭噴水,形成七層水簾。前下方為橢圓菊花式噴水池,池中心有一隻銅製梅花鹿,從鹿角噴水道。兩側有10隻銅狗,從口中噴出水柱,直射鹿身,濺起層層浪花,俗稱“獵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噴水塔,塔為方形,13層,頂端噴出水柱,塔四周有88根銅管了,也都一齊噴水。當年皇帝是坐在對麵的觀水法,觀賞這一組噴泉的,英國使臣馬葛爾尼、荷蘭使臣得勝等,都曾在這裏“瞻仰”過水法奇觀。據說這處噴泉若全部開放,有如山洪暴發,聲聞裏許,在近處談話須打手勢,其壯觀程度可想而知。
萬花陣是仿照歐洲的迷宮而建的花園。它的主要特點是用4尺高的萬字圖案的雕花磚牆,分隔成若幹道迷陣,因而稱做“萬花陣”。盛時,每當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陣中心的圓亭裏,宮女們手持黃色彩綢紮成的蓮花燈,尋徑飛跑,先到者便可領到皇帝的賞物,所以也叫黃花陣或黃花燈。雖然從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徑距離不過30餘米,但因為此陣易進難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處,四望蓮花燈東流西奔,引為樂事。
西洋樓景區的整個麵積不超過圓明三園總麵積的五十分之一,隻是一個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卻是我國成片仿建歐式園林的一次成功嚐試。這在我國園林史上和東西方園林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當豐富的皇家博物館,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法國大作家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園內務殿堂內裝飾有難以計數的紫檀木家具,陳列有許多國內外珍世文物。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紋瓷器和琺琅質瓶盞,織金織銀的錦緞、氈毯、皮貨、鍍金純金的法國大鍾,精美的圓明園總圖,寶石嵌製的射獵圖,風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壁畫,以及我國其他各種藝術精製品和歐洲的各種光怪陸離的裝飾品,應有盡有。
國內珍藏有極為罕見、豐富的曆史典籍。文源閣是全國四大皇家藏書樓之一,仿照於波範氏天一閣而建。園內各處藏有《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薈要》等珍貴圖書文物。《薈要》共抄兩部,一部貯在故宮,另一部收藏於長春園含經堂的東廂“味腴書室”。另外,著名文軒——淳化軒是專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閣帖》摹版而建的。圓明園為中華民族贏得過殊榮,曾經是我們的驕傲。然而,就是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中外罕見的藝術寶藏,竟遭到外國侵略者極其野蠻的摧毀和破壞,他們不僅將整座寶庫洗劫一空,而且還獸性大發,將其縱火焚燒,對中國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