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南宋時期修成的北宋史,其主旨是總結北宋亡國之因,因此書中往往體現著修史者對北宋興盛時的深深留戀,以及對急劇亡國的痛憤之情,其時代感甚為濃烈。
二、南宋前期的高宗中興史編修
高宗朝作為南宋政權誕生和確立的最主要階段,在對內施政方針和對外外交政策等方麵,均會對整個南宋社會產生影響。在南宋初建之時,深處外有金軍追襲,內存地方武力各自為戰並獨霸一方困境中的高宗,為完成重建事業,便以中興相號召,並進而在民眾心目中重塑趙宋皇權形象,以便強化王權,宣揚聖政。為此,早在紹興六年,史館依據“斷自聖意”[8]的汪伯彥的《建炎中興日曆》,編成了《皇帝元帥府事實》(10卷),用以表明自己的中興之功。紹興二十六年十月,高宗還特意下詔將據“紹興議和”迎回的生母韋太後的事實讓實錄院編成為《皇太後回鑾事實》(10卷)。有以上詔修的基本文獻作為基調,朝廷組織的高宗中興史籍編修活動便達到了高潮。期間,紹興十三年先修成高宗即位至紹興十二年間的《建炎以來日曆》590卷。至孝宗淳熙三年,最終修訂完成高宗一朝《日曆》1000卷。乾道二年,國史日曆所完成《高宗聖政》60卷。九年,修成《中興會要》200卷。至寧宗嘉泰二年正月,《高宗實錄》500卷最後完成。開禧元年七月,實錄院又完成《高宗禦集》100卷。嘉定六年,《高宗寶訓》70卷亦告完成。此外,《高宗正史》的詔修則始於寧宗嘉泰二年二月。[9]這樣,高宗中興史籍在南宋前期就得以基本完成。
在朝廷積極組織編修中興史,大力倡言聖政的同時,私家依托官修史書所提供的史材,亦紛紛編撰高宗一朝中興史。其中專記高宗一朝曆史的主要著作就有:熊克的《中興小曆》(40卷)、趙甡之的《中興遺史》(60卷)、李燾的《思陵大事記》(36卷)、李心傳的《建炎以來係年要錄》(200卷),以及稍後成書的陳均的《中興編年舉要備要》(14卷)、彭百川的《中興治跡統類》(30卷)和無名氏的《皇朝中興紀事本末》(76卷)(按:據現存該書內容可知,此當為《中興小曆》之異名節錄本)。兼及高宗朝的史著主要有:李的《皇宋十朝綱要》(25卷)。專題性著作如:李壁的《國朝中興諸臣奏議》(400卷)、龔頤正的《中興忠義錄》(3卷)、陳亮的《中興遺傳》、[10]章穎的《皇宋中興四將傳》(4卷)、張浚的《中興備覽》(3卷)、何俌的《中興龜鑒》(10卷)、佚名的《紹興講和錄》(2卷)、《紹興正論》(2卷)和樓昉的《紹興正論小傳》(20卷)等。除有意宣揚聖政之外,這些著作還必須具體涉及“南京即位,揚州渡江,複辟之功,親征之舉,與夫偽楚偽齊、叛將群盜之擾,行台分鎮、措置守禦之方,隆祐過江西,車駕幸明浙,收複河南,迎奉梓宮,和戰議論之異同,治軍理財之本末”[11],以及秦檜專權等關鍵問題。其間有關與金和、戰問題最為突出。雖則私家對諸如和、戰等重大問題看法不一,但占主流的是對秦檜議和之舉的極力貶斥,這表明力主恢複故土是當時人的普遍心願。對於此,王應麟就評論說:“紹興、隆興,主和者皆小人;開禧,主戰者皆小人。”[12]
三、南宋後期的高宗、孝宗、光宗和寧宗四朝史編修
隨著南宋政局的日益穩定和修史工作的完全製度化,中興四朝史籍的編修自南宋前期就已開始進行。諸如《孝宗會要》(80卷)成書於光宗紹熙三年,《嘉泰孝宗會要》(200卷)成書於寧宗嘉泰元年七月;《光宗會要》(100卷)修成於慶元六年。《孝宗日曆》(2000卷)最終修成於紹熙元年;《光宗日曆》(300卷)成書於慶元六年,《寧宗日曆》(510卷)(起寧宗即位至嘉泰二年)初修成於嘉泰二年,重修於嘉定十四年。《孝宗實錄》(500卷)和《光宗實錄》(100卷)同修成於嘉泰三年四月。此外,《孝宗聖政》(50卷)成書於紹熙三年。《孝宗寶訓》(70卷)成書於嘉定十四年。[13]不過,最終形成一致結論,並且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中興四朝國史》則完成於南宋後期。對於滅亡於理宗端平元年的金王朝而言,南宋與其戰而和,和而戰。至理宗時,南宋官方才可以最後編定該段曆史。同時,內政方麵諸如秦檜議和、嶽飛冤死、慶元黨禁、侂胄北伐乃至濟王之死等,均在南宋後期官方才有所定論。為此,我們認為官修的中興四朝史,最終在南宋後期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