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河流域幅員遼闊,麵積達700萬平方公裏,約占南美洲大陸麵積的三分之一。

這裏資源豐富,特別是森林,占世界森林總麵積的五分之一。為了開發亞馬遜地區,並在開發中進行互助合作,1976年11月,巴西總統埃內斯托·蓋澤爾和秘魯總統弗朗西斯科·莫拉萊斯·貝穆德斯·塞魯蒂會晤時,提出了成立一個亞馬遜地區組織,共同開發亞馬遜地區的設想。1977年3月,巴西將合作範圍擴大,向亞馬遜地區有關國家正式提出建立地區一體化組織的倡議。在1977年11月至1978年5月的半年時間裏,南美八國代表舉行了三次籌備會議,最終於1978年7月3日正式簽署了《亞馬遜合作條約》。

7月4日

1187年7月4日赫澱戰役

1187年7月4日,發生在巴勒斯坦太巴列湖附近的赫澱戰役,是曆史上一次著名的戰役,史學家稱這次戰役是十字軍東征失敗的開端。

十字軍東征,是西歐封建統治階級為緩和國內矛盾,擴大勢力,掠奪財富而發動的對地中海東岸各國的侵略戰爭。在反抗十字軍東侵運動中,埃及湧現出卓越的軍事統帥薩拉丁。

1171年,薩拉丁在埃及建立了尤布王朝,立即把消滅在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任務提上了議事日程。經過南征北伐,1185年,薩拉丁不僅控製了埃及、蘇丹,而且把勢力擴張到整個敘利亞、阿拉伯半島和伊拉克的一部分,完成了從東、西、北三麵包圍十字軍的戰略部署。

1186年,拉丁小國的十字軍頭領中,最善於侵略的卡拉克城堡的首領沙提翁,再次破壞協議,強征過境稅,劫掠來往商隊,嚴重地影響埃及和敘利亞地區的貿易來往。沙提翁這一背信棄義行為,成了薩拉丁對十字軍發動“聖戰”的導火線。

1187年,薩拉丁從各地調集2萬軍隊,組成阿拉伯聯軍,發出了“真主偉大,把法蘭克人趕出耶路撒冷去”的號召,揭開了“聖戰”的序幕。

7月4日,阿拉伯聯軍和十字軍主力在赫澱高地相遇。兩軍人數相近,勢均力敵。整個高地,喊聲震天動地,刀光劍影,殺氣彌漫。由於薩拉丁指揮有方,誘敵陷入重圍,伏兵四起,使敵人驚慌陣亂,一舉消滅了十字軍的主力,除少數騎士得以逃脫外,以沙提翁為首的將領全部被俘。薩拉丁親自處決了作惡多端的沙提翁。這一仗打得十字軍膽顫心驚,從此步步敗績,最後結束了十字軍東侵的罪惡曆史。

1904年7月4日我國曆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禮部會試中選拔出來的273名貢士,從中左門進入保和殿,曆經點名、散卷、讚律、行禮等種種儀式禮節,準備參加名義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試。

這是3年一度的全國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貢士們按這次考試的成績重新排定名次。一甲3名將獲賜進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分別獲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上午10時,試題發下,是以皇帝名義提出的時務策問,題長大約五六百字。貢士們立即開始撰寫對策文,對皇帝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對策文不限長短,常例為2000字,規定字必正體、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為交卷時限。這次殿試的前三名為: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參加這次殿試的貢士還有譚延閩、湯化龍、蒲殿俊、沈鈞儒等。清廷於次年宣布廢科舉,因此甲辰科考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1910年7月4日日俄簽約侵奪“滿洲”

1910年7月4日,日本駐俄大使本野一郎和俄國外交大臣伊茲斯基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訂第二次《日俄協定》和第二次《日俄密約》。美國極力在東北尋找機會,不但受到日、俄的一致反對,還促成了日、俄的進一步勾結。為此,它們在聖彼得堡簽訂了新的協定和密約。協定規定,兩國維持“滿洲現狀”,如有侵害這種現狀之事發生,兩國就維持現狀的“必要措施”,“隨時互相商議”。密約還明白規定,若兩國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受到威脅時,兩國同意采取“防衛此種利益的辦法”,從而使密約帶有軍事同盟的性質。

1927年7月4日政治活動家陳延年被害陳延年是我黨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中國旅歐總支部領導人之一,1927年7月4日,陳延年在上海龍華被國民黨秘密殺害,年僅28歲。

一句話曆史

1947年7月4日國民政府實行“戡亂動員”

1947年7月4日,為解決國民政府軍事、政治上的危機,蔣介石問計於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得到答複是“采取緊急措施的時刻,恐怕已經來到了”。7月4日,蔣介石頒布《戡亂共匪叛亂總動員令》,實行“戡亂”救國。該動員令稱政府決心動員全國力量,加緊“戡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