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讀免予起訴的決定書的時候,許多人參加了旁聽。決定書宣讀完畢後,檢察員對免予起訴的人一一點名,並當場同中國紅十字會的代表辦好了交接手續。
中國紅十字會代表表示願意執行中國政府的委托,盡力解決他們在回國途中的困難。
6月22日
1895年6月22BO台灣軍民為反抗日本侵略進行新竹保衛戰1895年6月22日,台灣軍民為反抗日本侵占台灣進行新竹保衛戰。6月中旬,日軍分兩路進犯台中的門戶新竹,清軍劉永福部分統楊紫雲會同抗日義軍徐驤、吳湯興、薑紹祖等部迎戰,據險狙擊,日軍潰退。下旬,日軍再犯,守軍因糧械不濟,被迫後撤。22日,新竹陷落。7月10日,楊紫雲會同義軍反攻,與日軍反複爭奪城東十八尖山和枕頭山,薑紹祖犧牲,諸軍亦因無援而退。
1902年6月2.2日中英簽訂《上海會審公廨合同》1902年6月22日,中英簽訂《上海會審公廨合同》。由於上海租界從10世紀60年代開始由“華洋分居”逐漸變為“華洋雜居”,為處理租界內華人罪犯,便產生了會審公廨。該合同規定,純屬外國人的案件,隻能由外國領事審理;原告為中國人,被告為外國人的案件,由外國領事“主審”,中國法官隻能“觀審”;其餘案件,名義上由外國領事和中國會審官“會審”,但實際上審判實權仍操在外國領事手裏。以後,法官改由領事團委任,即使純屬中國人之間的民事訟訴,也由外國人陪審;重大刑事案件不再移交中國政府辦理,而由會審公廨包辦,適用法律全憑陪審領事決定,不再承認中國法律。
1941年6月22日列寧格勒保衛戰爆發列寧格勒是偉大的十月革命的搖籃,是蘇聯的第二大城市,重要的海港和鐵路、河運樞紐,也是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重要基地。希特勒在製定“巴巴羅沙”計劃時,一再強調要攻占“布爾什維克主義的發祥地”——列寧格勒,並狂妄地叫囂一定要把這個城市“從地球上抹掉”。
1941年6月22日淩晨,德軍根據“巴巴羅沙”侵蘇計劃,分南中北三路在蘇聯西部國境線上發動了大規模的突然襲擊。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第18、1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軍共23個師,以及芬蘭東南集團軍和卡累利阿集團軍共15個師3個旅,由德軍第5航空隊及芬蘭空軍共1600多架飛機進行支援,企圖從南麵和北麵向列寧格勒進攻,迅速殲滅列寧格勒方向的蘇軍,攻占列寧格勒。9月8日包圍列寧格勒,11月8日占領齊赫文市,通往拉多加湖的最後一條鐵路幹線也被切斷。
“寧死不屈,列寧的城市永遠是我們的!”這是列寧格勒人民麵對氣勢洶洶的法西斯侵略者的有力回答。在德軍兵臨城下的情況下,列寧格勒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紛紛行動起來,拿起武器,投入到保衛列寧格勒的英勇戰鬥中去。
由於列寧格勒軍民的殊死抵抗,使德軍每前進一步都付出巨大的代價。德軍萊布元帥已感到計窮力竭,向希特勒告急說:“集團軍群所剩的兵力已無法向列寧格勒繼續進攻了”。德軍雖未奪取列寧格勒,但集中大量兵力建立了縱深梯次防禦封鎖工事,將列寧格勒團團圍住。德軍妄圖用不停的空襲、炮擊以及饑餓置列寧格勒居民於死地。德軍僅在9-11月在列寧格勒就投下約7萬枚炸彈和燃燒彈,並進行了27次猛烈炮擊。列寧格勒軍民在封鎖中度過了嚴冬,忍受著一切艱難困苦,接受了最嚴峻的考驗。特別是在被封鎖的頭一個冬天,死於槍炮和饑餓之下的就達60多萬人。但列寧格勒人民經受住了考驗,在保衛戰中成為蘇聯人民不屈不撓戰勝敵人的榜樣。
為了突破敵人的封鎖,列寧格勒方麵軍和沃爾霍夫方麵軍於1943年1月,在波羅的海紅旗艦隊和拉多加區艦隊的積極配合下轉入反攻,突破了德軍防線,沿拉多加湖南岸建立了8公裏。11公裏寬的走廊,修築鐵路和公路,把糧食、武器、彈藥運進列寧格勒,使嚴峻的形勢得到了緩解。
1944年1月14日,列寧格勒方麵軍和沃爾霍夫方麵軍在波羅的海艦隊的支援下開始了強大的反攻,突破了德軍築起的“北方長城”。經過一個半月的激烈戰鬥,蘇軍向西推進了220公裏-280公裏,幾乎肅清了列寧格勒全境和加裏寧大部分地區的敵人。德軍有3個師被全殲,23個師被擊潰。列寧格勒長達900天的保衛戰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