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為改變趙國的積弱被動局麵,改革服製,穿便於騎射的胡人服裝,建立騎兵部隊,采用騎馬射箭的新戰術。經過胡服騎射改革,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之後便攻滅中山,擊破林胡,擴地千裏,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這一改革標誌著中原由車戰時代進入了騎戰時代,在我國軍事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沙丘宮變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突然宣布廢太子章而傳位於幼子何(即趙惠文王)。後又欲將趙國一分為二,封趙何為趙王,封趙章為代王。這一“分王趙代”計劃,引起了趙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鬥爭。公元前295年,武靈王、惠文王、趙章遊居沙丘宮,趙章趁機發動叛亂,欲殺惠文王。趙相公子成急調兵圍沙丘宮三月有餘,導致趙章被殺,武靈王餓死宮中的曆史性悲劇,史稱“沙丘宮變”。
邯鄲保衛戰
公元前260年9月,秦、趙長平之戰結束後,秦趁趙國力空虛、人心混亂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軍包圍邯鄲。趙國經過外交努力,於公元前259年正月與秦停戰言和。同年9月,秦軍再次攻擊邯鄲,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相國趙勝將家傭編入軍隊,振奮了朝廷內外。邯鄲軍民同仇敵愾,奮起抵抗,並爭取了楚、魏援助,終於擊退秦軍的進攻,於公元前257年奪取了邯鄲保衛戰的勝利。
秦滅趙國
公元前229年,秦國兵分兩路,開始了滅趙戰爭。王翦率部東出井陘口攻趙北部,端和率部出黃河北岸攻趙南部。在秦軍淩厲攻勢下,趙幽繆王中秦反間計誤殺大將軍李牧,自毀長城。不久,秦軍北路破趙,南路大軍包圍邯鄲。次年8月,王翦攻陷邯鄲,俘獲趙王,趙國滅亡。
武臣據邯鄲稱王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令武臣率北征軍進擊趙地。公元前209年8月占領邯鄲等30餘座城池。武臣為擺脫陳勝“張楚政權”的控製,接受張耳建議,自立為趙王,封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邯鄲成為北方反秦武裝的軍事中心。
趙歇王趙與邯鄲城被毀
公元前208年,趙王武臣因內訌被殺。張耳、陳餘擁立戰國趙王後裔趙歇為趙王,占領了邯鄲北部的信都,不久又收複了邯鄲。秦將章邯在連破起義軍後又大舉攻趙。是年10月,章邯攻占邯鄲,將城郭夷為平地,一度輝煌的邯鄲城被徹底毀壞。
張耳受封趙王
公元前204年,劉邦命韓信、張耳統兵數萬東出井陘攻趙,大破趙歇軍20餘萬,於水斬陳餘,並追殺趙歇於襄國,趙地從此屬漢。公元前203年,劉邦封張耳為趙王,以韓信為趙相。
次年,劉邦統一全國。於故趙、燕、梁等地封國,再以張耳為趙王,都邯鄲。
劉氏趙國始封
公元前202年,張耳之子張敖襲封趙王,並娶劉邦的女兒魯元公主為妻。因劉邦過趙對張敖疏慢,相國貫高欲謀殺劉邦,未遂而事泄。公元前198年正月,張敖被廢為宣平侯,劉邦之子代王劉如意徙封趙王。由此,漢代劉氏趙王始封。
劉遂叛亂
公元前154年,趙王劉遂因被削藩而聯合匈奴舉兵參加吳楚七國叛亂。漢派曲周侯酈寄征討。劉遂於邯鄲堅守7個月之久。酈寄引水灌城,城破,劉遂自殺,叛亂失敗。
趙王宮叢台火災
呂後元年(前187)五月,趙王宮叢台發生火災,使聞名列國的宮殿建築群毀於一旦。
劉秀與王郎之戰
更始元年(23)九月,劉秀被任命為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十月持節過黃河到達邯鄲,十二月離邯鄲北去真定。劉秀走後,趙敬肅王曾孫劉林詐稱算命先生王郎是漢成帝劉鼇之子,擁立為帝,建都邯鄲。黃河以北地區多聞風歸順。次年,劉秀率部進攻王郎政權,占領邯鄲,斬殺王郎。邯鄲之戰為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奠定了基礎。
曹操攻取鄴城
東漢末年,鄴城是袁紹割據北方的中心。建安八年(203)曹操於黎陽(今河南浚縣)擊破袁軍主力後,於次年春正月進軍鄴城。袁軍守城將領審配、蘇由據勢堅守。曹軍連續攻克鄴城外圍的毛城(今武安西)、邯鄲,切斷其糧道,並掘漳水灌城,圍鄴8月有餘。終因城中糧盡,鄴城被曹軍攻克。之後,鄴城便是曹操統一北方的政治中心。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鄴城先後成為曹魏政權的陪都,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都城。
高緯營建邯鄲宮
北齊武平七年(576),驕奢淫逸的後主高緯繼武平四年(573)於鄴城興建仙都苑之後,又下詔於漢代趙王宮遺址上營建邯鄲宮。其規模宏大,窮侈極麗,侍禦達千人以上。
楊堅毀鄴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後,相州(治鄴城)總管尉遲迥聯合數州舉兵發難。楊堅攻破鄴城後,徙相州、魏郡、鄴縣三級治所及居民於安陽,下令焚毀鄴城,烈焰月餘未盡。自曹魏以來400餘年的六朝故都化為一片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