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園北院大門橫額鑲嵌著朱德題寫的“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八個大字。入口處迎麵而立的是高達24米、用大理石砌築的烈士紀念塔,塔頂上裝飾著一顆光芒四射的紅五星,象征著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塔的正麵鐫刻著毛澤東為烈士的題詞:“英勇犧牲的烈士們千古無上光榮”。東、北、西麵分別是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的題詞。基座旁有兩座方形石碑,刻有任弼時、董必武、彭德懷和林伯渠的題詞。

烈士紀念塔後是清白如洗的圓形烈士公墓,內有317名團級以上幹部的英名錄,與墓體相連的石碑上刻有劉伯承、陳毅、徐向前、鄧小平等領導人的題詞。“八路軍”、“民兵”兩組群雕坐落在墓前兩側。烈士墓東西兩側幾十米處是富有民族風格的殿式烈士紀念堂和陳列館,裏麵陳列著烈士們的遺像和遺物。

趙王城

陳列館的北麵是高高的“四八”烈士閣,烈士紀念堂的西側是高大雄偉的左權將軍墓,墓前的牌坊橫額為謝覺哉的題詞:“人民共仰”,牌坊下的漢白玉墓碑為周恩來親書“左權將軍之墓”,東西碑上分別鐫刻著朱德寫的挽詞和彭德懷寫的墓誌。墓的南麵是左權將軍紀念館,館內陳列著左權同誌的遺像、遺物和遺作,反映了左權一生的光輝業績。

進入陵園南門,玲瓏剔透的烈士紀念亭就坐落在烈士公墓前的東西兩側,它由橫跨蓮花池的烈士紀念橋相互連接。公墓後是對稱的東西墓區,那裏安葬著200多名革命烈士。

烈士陵園建築雄偉,莊嚴肅穆,鬆柏長青,典雅壯觀,它既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是古城邯鄲著名的遊覽勝地。

趙王城

趙王城亦稱趙都宮城,位於邯鄲市西南郊約4公裏處,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惟一戰國古城址,屬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王城由東城、西城、北城三個小城組成,平麵似“品”字形,總麵積505萬平方米。遺址周圍保留著殘高3~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牆,內部有布局嚴整、星羅棋布的建築基台,地下有麵積較大的十幾處夯土基址,四周有城門闕遺跡多處。西城比較完整,近正方形,邊長約1420米,遺址上現存五座大土台,其中部偏南有一座長285米,寬265米,高19米的“龍台”,是當時宮殿主體建築基址。由“龍台”往北尚有兩個大夯土台,形成南北一條中軸線,在中軸線兩側還殘存著地麵夯土台及地下夯土建築基址6處,這是以“龍台”為中心的一組規模宏偉的殿宇建築群。

東城與西城僅隔一道城牆,南北最長處1442米,東西最寬處926米,城內中部偏南尚存南北對峙的兩大土台,相傳是趙王閱兵點將的“南將台”和“北將台”,兩台之間及南北均有地下夯土基址,是東城以將台為主體的南北中軸線建築群。北城為不規整的正方形,除西牆南段地麵尚有部分殘牆外,其餘僅有地下牆址。遺址西部的土台,麵積僅次於“龍台”,與西牆外側的土台東西對峙,也是一組殿宇建築群基址。趙王城建於趙國遷都邯鄲前後,據記載,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把國都從中牟遷到邯鄲,曆經八王,共158年,至趙王遷八年(前228年)為秦國所占。公元前209年,秦將章邯攻趙王歇,下令“夷其城廓”,一代名都從此毀壞,以後逐漸變為廢墟。這座古城遺址,經曆了兩千多年,至今仍雄偉壯觀,它對於研究我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城布局和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

七、邯鄲曆史大事件

殷紂王建離宮別館

殷紂王時,在邯鄲建離宮別館,成為商王朝的一處政治活動之地。

趙氏別封邯鄲

公元前551年前後,晉國趙氏嫡係趙簡子據晉陽(今太原),庶係趙勝“別封邯鄲”。公元前492年,邯鄲亦歸晉陽趙氏所有。

西門豹引漳灌鄴

公元前422年,西門豹任鄴縣令(治今臨漳縣鄴鎮),在漳水上築攔河堤堰12道,同時在南岸開渠12條,引漳灌溉,使鄴縣成為富庶地區。百年後,史起又進一步興建了引漳灌鄴工程,將鹽堿地改造成產稻良田。

趙敬侯遷都邯鄲

趙敬侯元年(前386),趙國都城由中牟遷至邯鄲,曆8代侯王,計158年。

邯鄲之難

公元前354年,魏國10萬大軍突然包圍邯鄲。趙國在堅守一年之後邯鄲失守,趙國君臣遷到外地。不久,齊國軍隊實施“圍魏救趙”戰略,迫使魏國在公元前351年與趙國簽訂“漳水之盟”,趙國不割讓土地而收複都城,史稱“邯鄲之難”。

齊魏馬陵之戰

公元前341年,齊威王派田忌、田嬰為將軍,孫臏為軍師,起兵救韓伐魏。魏惠王派太子申、龐涓率軍10萬迎戰。孫臏以“減灶誘敵”之策,迷惑魏軍日夜追趕,追至馬陵(今邯鄲大名東南)狹道時,被齊伏兵包圍殲滅,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是為戰國時期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