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曾經參加處理民主建國軍問題的薄一波,也給大會發來了賀信,全文如下:
致邯鄲起義三十八周年紀念會的信:
對召開這次具重要意義的紀念會,我不能前來參加,深表歉意。
在國民黨反動派試圖派兵北上,侵吞抗戰果實,向我華北解放區進行挑戰的時刻,高樹勳將軍於1945年10月30日率所部新八軍起義,口號是要民主、要和平,為反對內戰、反對獨裁,給國民黨部隊指出了一條出路,樹立了一個好榜樣。在毛澤東同誌和中國共產黨倡議下,開展了學習高樹勳運動,取得了偉大勝利。
由高樹勳將軍率領組建的民主建國軍,為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立下了卓越的功勳;
建國後,他們又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繼續作出了貢獻。
在紀念邯鄲起義三十八周年的時候,讓我們高呼: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民主建國軍英雄們,永垂不朽!
讓我們高呼:發揚邯鄲起義的革命精神,為祖國四化建設做出新貢獻!
在此,我向高樹勳將軍及已故的範龍章、喬明禮、陳明韶、田樹青等將領致以深切的悼念,並對他們的家屬致以親切的慰問。
薄一波
1983年10月30日
1983年11月1日,《河北日報》就高樹勳和民主建國軍平反的紀念會,做了詳細報道。
1989年11月20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親切接見《第二野戰軍戰史》撰寫組的同誌,他首先聽取了彙報,當中不斷插話,詢問一些問題。撰寫組的很多同誌當年在晉冀魯豫軍區工作過,與鄧小平十分熟識。大家談起過去,無拘無束,十分興奮。當撰寫組的同誌談到邯鄲戰役時,鄧小平對當年的戰役進行了回憶。雖然已經過去了40多年時間,但鄧小平的記憶仍然十分清晰。
他回憶說:上黨戰役之後,隨後就是平漢戰役,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兩個副司令長官馬法五、高樹勳帶著3個軍,還有一個喬明禮的河北民軍縱隊,幾個部隊打過來。馬法五的第四十軍、第三十軍都是強的。高樹勳的新八軍也有戰鬥力呀!錫聯在馬頭鎮拚了一次,一拚就是幾百人傷亡。我們打平漢戰役比打上黨戰役還困難。打了上黨戰役,雖然彈藥有點補充,裝備有點改善,但還是一個遊擊隊的集合本。在疲憊不堪的情況下,又打平漢戰役。隊伍沒有到齊,敵人進攻,我跟蘇振華通電話,叫他堅持5天,等後續部隊到達指定地點。那次他們那個第一縱隊的阻擊戰是打得不錯的,完成了阻擊任務。這樣,後麵的隊伍才趕上來。平漢戰役應該說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爭取了高樹勳起義。如果硬鬥硬,我們傷亡會很大。我一直遺憾的是,後來我們對高樹勳處理不公道。他的功勞很大。沒有他起義,敵人雖然不會勝利,但是也不會失敗得那樣幹脆,退走的能力還是有的,至少可以跑出主力。他一起義,馬法五的兩個軍就被我們消滅了,隻跑掉3000人。這個政治仗,我們下的本錢也不小。高樹勳受湯恩伯指揮的時候,就同我們有聯係。由於關係比較久,所以我們是派參謀長李達親自到馬頭鎮他的司令部去做工作的。這件事你們好多人可能不知道。同李達一起去的還有王定南,當時是我們的聯絡員,我見過他多次。我們確實知道高樹勳傾向起義,但在猶豫當中。
那時國民黨要吃掉西北軍,有這個矛盾。李達、王定南一到那裏,看見所有的汽車、馬車都是頭向南,準備撤退的。他們見麵後,一談就合拍了,高樹勳決定起義,並且第二天就實行起義,把部隊開向西北麵的解放區。起義的第二天,伯承就到馬頭鎮去看望高樹勳。這樣,馬法五就驚慌了,命令他的兩個軍南撤。結果,我們在南麵,在漳河北岸,把敵人截住了,又打了一個勝仗……
一代偉人鄧小平,以他一貫的實事求是的精神,給高樹勳和民主建國軍做了最後的曆史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