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高樹勳起義(4)(3 / 3)

劉、鄧:

因為汪精衛曾用過和平建國軍名義,故高部應改用人民建國軍或民主建國軍或其他名稱或仍用新八軍舊名均可。請與高樹勳商量酌定,高宣言宜早發表。

毛澤東

經過劉、鄧與高樹勳等起義人員研究,認為毛澤東起的名字很好,決定將起義部隊改稱“民主建國軍”。

遵照毛澤東的意見,高樹勳與其他人最終以通電的形式向全國發出了起義宣言。其電文如下:

重慶蔣介石、馮副委員長,延安毛澤東先生、朱總司令,全國各軍、各黨派、各團體、各報館並轉全國同胞公鑒:

日寇投降,國共談判重開,雙十協定公布,全國同胞,無比歡慶。樹勳等忝為執戈衛國之軍人,尤為奮發。蓋今日中國,惟和平方足以言建國,惟民主方足以言團結,惟和平民主團結,方能建立獨立自由幸福三民主義新中國之基礎。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合於此者,必為眾所擁護,反於此者,必為眾所唾棄。禍國興邦,一念所係。樹勳等久曆戎行,深沐舊西北軍救國愛民之傳統,過去縱曾不免事與願違,然固無時不心存戒懼。當此民族國家千鈞一發之際,追懷既往,尤深警惕。綜看近世,心所謂危,難安緘默,願向我國父老同胞一陳之。

此次樹勳等奉命率部北上,原為受降。此在全國政治問題處理上,已覺欠妥,乃中途迭奉嚴命,責以向八年之艱苦抗戰之八路軍進攻。星夜進軍,刻不容緩,甚感惶惑。竊思破碎河山,豈堪再罹浩劫。雙十協定與“剿匪手本”並行,亦悖義理。故奉命之餘,痛苦萬狀。

進則為挑起內戰之先鋒,貽害國本。退則違背命令,難免罪戾。輾轉思維,憂心如搗。全軍上下,被迫揮淚行軍,一路怨聲載道。洎夫師次豫北,再入冀南,目睹父老流涕陳情,青壯怒目相視,尤以八路軍和平建國之真誠,節節退讓之舉動,言行一致,感人更深。誰人處此能無動於衷耶?樹勳等殲敵餘生,自不畏死,然尤不願以殲敵之武器,加諸同胞,自殘骨肉,貽害民族。況華北之敵,尚未放下武器,內外夾攻抗戰有功之八路軍,人間寧有此理?於是全軍將士,轉相告語,退出內戰漩渦之聲大起。其實此不隻敝軍之呼聲,抑亦全國人民之要求也。樹勳等內省天職,外察眾情,大義所在,不得不與八路軍息戰言和。命意無他,旨在為國家民族之前途,退出內戰,求以和平民主途徑建國而已。知我罪我,在所不計。更有近來,道路傳聞,此次加命,乃為消滅雜牌,排除異己之運用。樹勳等對此,不願多論,所爭者惟不願再以人民養育之兵,供內戰之用耳。茲經全軍公決,成為民主建國軍,並推樹勳為民主建國軍總司令。公命之下,謹揭數事,以告國人。

第一,本軍堅決反對內戰,並願全國同胞,一致為製止內戰實現民主政治而奮鬥。

第二,擁護蔣主席和平民主團結統一之建國方針,國事應取決於民主的政治協商,不應以軍事方式解決。

第三,應立即聯合各黨各派,組織聯合政府,以解決當前之政治危急。

上述三事,為本軍今後行動方針,誓當努力以赴,百折不渝,並確信,大勢所趨,和平民主必可實現。樹勳等望治情殷,愛國心切。古有言,“民為貴,君為輕”,但求有利於人民國家,生死胥置之度外,成敗利鈍,更何所計歟!違命之愆,所不屑辯,全國父老,自有定評,區區此心,敢請共鑒。如果幸而教之,則幸甚矣!

民主建國軍總司令高樹勳率全軍將士叩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看到高樹勳的起義通電後,11月2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給高樹勳發來了賀電:

樹勳將軍吾兄勳鑒:

聞兄率部起義,反對內戰,主張和平,凡屬血氣之倫,莫不同聲擁護。特電馳賀,即頌戎綏。

毛澤東 朱德 高樹勳接到賀電,十分感動,於1945年11月4日又給毛澤東、朱德回了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