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高樹勳起義(4)(2 / 3)

高樹勳在室內來回踱步,像是對王定南,又像是自言自語地說:“要走向革命……我是有決心的……隻是……”

“你這樣寄人籬下,終非長久之計。”王定南看出高樹勳內心思緒的紛亂,話語隨之尖銳起來,“退出內戰,方不愧對死難之同胞;製止內戰,方能告慰陣亡之將士;反對內戰,方能保證八年抗戰不至前功盡棄,中華民族,方有真正的複興的希望。繼續把命運係在蔣介石的戰車上,高先生作為圈外的雜牌,終歸難逃厄運啊!”

“我被他蔣委員長期騙已非一日,什麼‘黨國以為幹城’,‘中正尤寄厚望’,無非是讓我和八路軍對壘,借八路軍之手消滅我罷了。”高樹勳憤然地說著,但神情依然有些恍惚。“定南,這些事,我想了並非一日。隻是……”

王定南語重心長:“建侯兄,大是大非要當機立斷,切不可優柔寡斷!非常之人,才能立非常之功。”

高樹勳眼睛亮了一下,繼而又歎了口氣:“多年來和我同甘共苦的妻子,還有本軍許多軍官的家眷,現在都在徐州。如果我們馬上宣布起義,國民黨豈不要加害於她們?”

高樹勳的擔心合乎情理。不解決這個問題,起義就很難順利實現。王定南想了一下,十分誠懇地說:“這是一個實際問題。我馬上去請示劉司令員、鄧政委,設法解決。”

“好!好!”高樹勳的情緒明顯好轉,“我等你的消息!”

28日清晨,王定南再一次穿過火線,直接到達峰峰的指揮部。

聽了王定南的彙報,鄧小平說:“高部現在起義,不僅對當前作用很大,對今後的政治影響也很大。定南同誌,時機很重要啊!”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劉伯承在屋裏踱了幾步,緊接著說道:“至於高夫人的安全問題,我們可以申請中央解決。定南同誌,你先起草個電文,我來簽發。”

一個重大而複雜的事情,就這樣三言兩語、果斷而幹脆地解決了。王定南很快起草好電報,交給劉伯承。劉伯承看到電報上不僅有請示,而且提出了“請新四軍陳毅同誌派人到徐州車站,接出高樹勳夫人”的具體辦法,十分滿意,當即簽了字,囑咐參謀立刻發出。

時間緊迫,王定南準備辭行。鄧小平握了握王定南的手:“轉告高樹勳將軍,要從大局著眼,配合我軍行動,對革命做出重大貢獻。”

29日下午,王定南三過火線,帶來了高樹勳決心起義的消息。

平漢戰役的“多米諾骨牌”傾倒了。高樹勳所部1萬餘人的起義,不但迅速改變了平漢戰場上敵我軍事力量的對比,而且使國民黨軍的部署出現了一個大的缺口,軍心也隨之動搖。劉伯承、鄧小平可以抽出手來,全力對付馬法五的四十軍和三十軍了!

最終,我軍全殲敵軍近4萬人,生擒第十一戰區副司令兼四十軍軍長馬法五、副軍長劉世榮等高級將領,繳獲山炮、火箭炮310門,輕重機槍1719挺,步槍9248支,獲得戰役的全勝。

這個戰役,是抗日戰爭勝利後的第一個大的戰役。

三、民主建國軍

高樹勳率部起義,是國民黨軍隊在解放戰爭中最早、最大的起義,當時不但震動了全國,也震驚了世界,但高樹勳和起義部隊最後的命運是怎樣的呢?

毛澤東為他們起名“民主建國軍”

按照劉伯承和高樹勳的商談結果,1945年11月1日,高樹勳、喬明禮等率領新八軍、河北民軍1萬多人迅速撤離戰場,離開磁縣馬頭鎮,到武安縣伯延鎮一帶休整、補充。馬頭鎮距離武安縣伯延鎮一帶約幾十華裏,一路上,沿途群眾與學生列隊遠迎,高呼“歡迎高樹勳將軍反戰起義”等口號,到處貼滿五顏六色的歡迎標語。起義的新八軍和河北民軍官兵無不歡欣鼓舞。

高樹勳率部起義後,下一步就麵臨著改編問題。

在爭取高樹勳起義的過程中,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先後發過兩封電報彙報具體情況。中央軍委也發了3封電報做了詳細指示。對於改編的問題,11月4日,毛澤東致電劉伯承、鄧小平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