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兩年,敵我雙方談談打打,打打談談,我誌願軍配合談判,先後粉碎了敵人的“夏、秋季攻勢”和空中“絞殺戰”,並繼之發動了兩次有目的的進攻,大量殺傷與消耗了敵人。其中,1951年10月第19兵團的第64軍和第47軍所進行的馬良山阻擊戰打得非常漂亮,該山嶺成為敵侵朝聯軍在西線的“傷心嶺”。
1952年10月25日,金日成首相舉行酒會,招待誌願軍代表團,紀念誌願軍出國作戰兩周年。
1952年7月11日,中央軍委任命楊得誌為誌願軍第二司令員,此時,彭德懷司令員已經回國,作戰方麵的指揮工作主要由楊得誌擔負。在“誌司”,楊得誌有這樣一個習慣:通常是戰前一個人仔細閱讀、研究文電、分析敵情、反反複複思考,等情況熟記在心中或有了方案雛形,再聽作戰處同誌、周圍同誌的意見,或是讓大家七觜八舌地討論,從中吸取精華,與自己的思路糅合在一起,取長補短,形成方案,再交給大家討論,最後定下決心。在朝鮮戰爭期間,楊得誌還直接參與指揮了聞名世界的“上甘嶺戰役”。
1953年8月,楊得誌作為誌願軍國慶觀禮代表團團長率代表團回國。10月1日,他與全體代表團同誌參加了莊嚴隆重的建國四周年國慶觀禮,並在天安門城樓上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54年11月,中央任命楊得誌為誌願軍司令員。為表彰他在朝鮮戰場上的卓越貢獻,朝鮮民族主義共和國政府授予楊得誌一級國旗勳章、一級自由獨立勳章。
1954年從朝鮮回國後,楊得誌入軍事學院學習並兼任戰役係主任,1955年畢業後任濟南軍區司令員,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自1973年起,楊得誌相繼任武漢軍區、昆明軍區司令員。從1980年起,任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副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委員會委員。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1966年遞補),第九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87年,楊得誌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他著有《橫戈馬上》(1984年)和《為了和平》(1987年)兩部回憶錄。
三、蔣軍內訌高軍反水
劉伯承司令員在部署平漢阻擊計劃之後,突然扭過頭來問李達參謀長:“你見過馬法五嗎?”
李達參謀長說:“見過。”
“什麼樣?”
李達參謀長說:“馬法五大個子,長臉、大嘴、大鼻子、小眼睛。人不好看,但在西北軍中算得上一員戰將。”
劉伯承司令員說:“兩個軍齊頭並進,一個從正麵進攻,爾後以主力進行翼側迂回,這是蔣介石的老戰法。”
李達參謀長笑了:“馬法五不會從正麵來。”
劉伯承司令員問:“為什麼?”
李達參謀長說:“因為磁縣城過來是馬頭鎮和馬頭車站,這個地名對馬法五是犯忌的,怕把他的馬頭掉在那裏。”
劉伯承司令員笑了:“怕掉腦殼,想保留一個完整的身子。”司令員走到地圖跟前,指著地圖說:“馬法五會把高樹勳的新八軍擺在平漢鐵路線上作正麵進攻。因為這一段平漢路西側多山,又靠近我解放區,讓高樹勳側敵前進,冒更大的風險。馬法五用翼側迂回的辦法,以有力部隊突破我防線直逼邯鄲。我控製磁縣和臨漳城,在這中間給馬法五留了一個走廊,限定馬法五在多沙地帶展開他的部隊。”
劉伯承司令員口述命令。這便是以劉鄧名義發布的邯鄲戰役基本命令。
邯鄲戰役作戰基本命令。
作戰綱領:
我集中太行,冀南、冀魯豫主力於漳河北岸至臨氵名關鐵路線兩側,以一部鉗製其第一梯隊之右翼隊,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其沿鐵路進行之左翼隊之一部。另以基幹部隊結合廣大地方武裝、民兵,自新鄉至安陽段,不斷襲擾、截擊、餓困北上之頑軍,切斷其後方之補給線,使其抑留大量兵力於沿線各要點,以遲滯其行動,保證我主力順利完成於漳河北殲滅蔣軍之任務。以鐵路為線,我分路東軍與路西軍。路西軍,自南到北分右中左三個隊。杜義德、韋傑指揮冀南部隊之南梯隊及太行五支隊為路西軍之右翼隊。於蔣軍先頭到達安陽後,除以有力一部與安陽敵人保持接觸外,主力隱蔽於漳河北岸彭城山地待機。陳錫聯、曾紹山指揮路西軍的中央隊,先開武安補整,準備適時集結於峰峰及其以北山地待機。秦基偉、孔慶德指揮二縱隊及太行一支隊為路西軍之左翼隊,於肅清臨陷關、紫山地區偽軍後,集結於邯鄲西南待機。路西軍以上各部歸王宏坤、陳再道、宋任窮統一指揮。
路東軍,楊得誌、楊勇指揮第一縱隊及冀魯豫軍區主力兵團,於肅清安陽以東地區偽軍及敵人大部隊進至安陽後,轉移於臨漳城及南東方村地區待機。獨立支隊張廷發指揮所屬三個團,在北進敵人翼側進行打擊,逐次向北轉移。於敵人占領安陽後,即到豐樂、安陽西側鉗製北進的敵人。放過前邊三個軍,立即切斷敵人後續部隊的三十二軍,使其滯留於漳河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