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劉伯承大破“邯鄲夢”(4)(3 / 3)

從文化思想方麵看,開展交通鬥爭,就是斬斷大小“毒水管”、“放毒器”,清除日寇的奴化教育。隨著軍事侵略的深入,必然是更為瘋狂的文化侵略。當日寇侵入華北以後,便在占領區大肆推行殖民主義的奴化教育,宣傳什麼“王道”、“共榮圈”、“共存共榮”等貨色,強製灌輸日本軍國主義的腐朽思想和文化毒品,這都是通過交通線販運來的。劉伯承比喻說:“鐵路好比大毒水管,公路好比小毒水管,據點好比放水口,各種毒水都從那裏放出。

倘使我們斬斷了敵人的交通,便是斬斷了它的放毒器。這樣,便可以根本斷絕一切妖氛毒氣的來路,使我們得以自由自在地發揚中華民族抗日民主的文化教育,這又是有著何等重要的意義!”

當時,日寇極力維護交通、強化交通,而我軍則大力破壞敵方鐵路、公路。敵人修得快,我們破得更快。例如正太路,當初修的時候,費了5年時間,但在1940年的正太戰役中,隻消半個月功夫便被八路軍一二九師摧毀大半。整個正太路全長249公裏,被八路軍徹底破壞者,占三分之二以上。在長期的交通鬥爭中,劉伯承創造性地運用破擊戰法把主動、積極和經常的實施與隱蔽、周密地組織和準備相結合;把遊擊隊進行的局部破擊與全區域性的全民破擊相結合;把破壞敵人原有交通與破壞敵人新建交通計劃相結合;把破壞交通與阻止敵人修複交通和改造地形相結合;把經常研究敵人強化交通措施和我之對策與對部隊和群眾進行政治、專業教育相結合;為中國人民革命軍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

讀者隻要概略了解一下劉伯承的交通鬥爭見解,就會明白美國人和蔣某人搞的那點“交通把戲”,是不夠劉伯承“玩”的。

當然,作為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決不會沉湎在對既往戰史的回味上。因為,勳章和戰功隻能記錄將軍的過去,而不能保證未來。

七、敲山震虎“戰術”

兵法雲“攻心為上”。“敲山震虎”戰術的基本涵義是“軍事仗和政治仗放在一起打”,通過軍事行動來配合政治心理攻勢,以打促降攻心製敵,最終謀求

“小戰而屈人之兵”的高效益。之所以通過“敲山”來“震虎”,而不是上山打虎和調虎離山,是出於以下戰術考慮:一是虎踞深山,占地勢之利,上山打虎則代價沉重且後果難料,很可能打虎不成反被虎傷;二是不宜調虎離山,因為虎在逃離的過程中會繼續傷人,不利於戰略全局利益;三是虎成困獸,存在著被降伏和生擒的可能。

平漢戰役(又稱邯鄲戰役)是我軍成功運用“敲山震虎”戰術的較早戰例。1945年10月,高樹勳新8軍和馬法五兩個軍沿平漢路北進,夾擊華北重鎮邯鄲。由於事關戰略全局,中央軍委電令劉鄧親臨前線指揮。劉鄧分析形勢後認為,敵人內部存在矛盾,最高明的戰術是進行政治攻勢,促成高樹勳部起義,從而達到瓦解敵軍的目的。於是劉鄧運籌帷幄,一邊派人攻心,一邊以迅猛的軍事行動殲滅高部友鄰,震懾高部心理,終於在決戰前夜促成了高樹勳率部起義。毛澤東同誌聞訊後大悅,號召在全軍掀起一場“樹勳運動”。鄧小平同誌回顧平漢戰役時指出:“平漢戰役應該說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爭取了高樹勳起義。如果硬鬥硬,我們傷亡會很大。”

運用“敲山震虎”戰術,要訣有:一是找準目標,即攻心對象既要存在著放棄抵抗的可能,又要具有一定的戰略價值,否則會白費心機或大計小用。二是軍事行動要狠,確實對“虎”起到震懾作用。三是軟硬兼施,進行積極的遊說,以打促降。

戰爭是最不拒絕創新的領域。每一次軍事技術的變革都衝破思維的桎梏,把原有的戰術理論推向一個新的境界。當資訊技術驅動戰爭形態的車輪由機械化時代駛向資訊化紀元時,“敲山震虎”戰術的思想內涵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