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劉伯承大破“邯鄲夢”(4)(2 / 3)

如發現聯絡口號或票單中斷及馬燈熄滅,馬上就派出裝甲車巡邏檢查。日寇還在沿路的電線杆上張掛明燈,在路旁修築圍溝、圍牆、埋設地雷等。特別是在接近抗日區地境,築成了百多裏長的封鎖牆溝。在占領區內日寇推行法西斯的“治安肅正”,把鐵路、公路稱為“治安”路,將公路擴張為“王”字形“田”字形,強迫群眾為其修路、護路,企圖將抗日軍民困死在“囚籠”裏。

所以,抗日戰爭一開始,交通鬥爭就十分激烈、十分殘酷。對於交通鬥爭的嚴重性和艱巨性,劉伯承有著直接的體會和深刻的見解。他指出:“敵我在相持階段的交通鬥爭,是爭取戰略優勢的主要手段。”“所謂交通鬥爭,簡單說來,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力量,以求暢通我之交通,斬斷敵人交通。反之,在敵人方麵,也是如此。”他強調:“抓住敵之背後補給線活動,破壞輜重與交通,使敵人軍火無法補給,也無法繼續‘掃蕩’,實屬有戰役意義的。……鍋中加水,不如爐內抽薪。要使每個抗戰軍人深刻了解,堅決到敵人背後交通要線上去破擊,必須反對正麵擋敵等待囚籠製身的現象。”

對交通鬥爭問題,當時在抗日隊伍內部有各種各樣的看法:有的看不到日寇強化交通,殘暴地推行殖民統治的嚴重性。有的雖然看到了日寇利用交通線掃蕩抗日根據地,企圖滅亡中國的局麵,但又看不到遊擊隊開展破擊戰的巨大作用,認為破路沒有多大用處。有的則在嚴酷的鬥爭麵前,犯了急躁情緒,采用正麵“擋仗”的辦法;專和優勢裝備的敵人硬拚、硬碰……。為了教育部隊認識交通鬥爭的嚴重性,認清破壞敵人交通的戰役意義,把開展交通鬥爭當作爭取戰略優勢的主要手段,劉伯承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形象而深刻地論述了日本侵略軍對交通的依賴性,和我們開展交通鬥爭的急迫性。

首先,從軍事上看,開展交通鬥爭,就是斬斷敵人的大運兵線、小運兵線和兵站,摧毀日寇的“掃蕩”基地。

在現代戰爭條件下,軍隊對於交通的依賴性是極大的。日寇的現代化大軍就是靠著鐵路、公路源源送往各根據地。展開掃蕩,屠殺抗日軍民的。到1940年9月,日軍已侵占中國領土麵積達166萬平方公裏,在縱的方麵,從大青山到廣西就有3000公裏,在橫的方麵,從山海關到宜昌就有1500公裏。日寇要維持和鞏固它的占領區,以實現其“大東亞共榮圈”,一刻也離不開現代化交通條件。單就華北來說,日寇除了采用挖封鎖牆、封鎖溝等辦法,還專門組織了它的“華北交通公司”,確實費盡了心機。劉伯承坦率地指出,日寇是以戰略眼光來組織它的交通和它的“華北交通公司”的。因為這是它的整個侵華政策成敗的關鍵所在,是它的生死攸關所在。

劉伯承說話向來一針見血:“鐵路是日寇活動的生命線,是它掃蕩的基地”,“鐵路乃是它的大運兵線,公路乃是它的小運兵線,據點乃是它的兵站”。“沒有鐵路便沒有公路,沒有鐵路、公路便沒有據點”。“敵寇倘使失去‘朝發夕至’的鐵路、公路,憑著它的兩隻泥足行軍作戰,運輸軍實,其困難將不堪想象。”

根據劉伯承的主張,抗日軍民必須徹底地對敵展開全麵的交通鬥爭,真正做到戰鬥力與勞動力很好地結合,不斷與敵寇進行長期艱苦的交通鬥爭。一二九師及其所屬部隊正是遵循這一方針,一麵摧毀敵之交通,一麵暢通我之交通,自由自在地發揚遊擊戰、運動戰的特長,迫使日寇處於身體支離、血管破裂、接濟斷絕的被動地位。

從政治上看,開展交通鬥爭,就是砸爛日寇的“柱子、鏈子和鎖子”,粉碎“囚籠政策”。“囚籠政策”本是德國帝國主義發明的用以統治殖民地人民的極為殘酷的反動政策。日寇將其借用過來,用以推行“治安強化”的法西斯統治,企圖把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完全禁錮起來,永遠作它屠刀下的順民。為了維護這奴隸統治,日寇強迫占領區的民眾修路、護路,驅使它們自己製造“囚籠”,自己禁銅自己,以實現其“以華治華”的罪惡野心。劉伯承同誌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開展交通鬥爭與推翻日本法西斯統治的關係。他指出;從“囚籠政策”的意義上來說,鐵路好比柱子,公路好比鏈子,據點好比鎖子。侵略者之所以能推行奴隸統治,完全是借重於交通的維係。我們破壞敵人的鐵路、公路和據點,砸爛其“柱子”、“鏈子”和“鎖子”,就能粉碎日寇的“囚籠政策”。

從經濟上看,開展交通鬥爭,就是切斷日寇的大小“血管”,打擊其殖民主義的經濟命脈。戰爭史表明,一切侵略者為了維持其軍隊的補給,必定采用“以戰養戰”的基本策略,掠奪所在國的財富,以保證戰爭機器的運轉,滋補它國內日趨枯竭的財政經濟。日本軍國主義正是這樣,當他們侵入華北以後,就提出了所謂“自給自足”的口號,加緊礦山、煤鐵等軍需原料的開發和經營,大肆掠奪中國人民的資源和財富。敵人這一切強盜式的搶劫,都離不開交通條件。“敵人在臨時補給線,開始是前送糧彈,後送傷員,最後多是送其掠奪的壯丁、贓物,這是規律。”劉伯承指出:“鐵路、公路之於日寇,有如人體上之大小血管,據點則好比淋巴腺。”並告訴我們,開展交通鬥爭,必須抓住敵人的這些特點和規律。倘使我們到處展開交通鬥爭,破壞鐵路、公路,切斷敵之大小“血管”,一方麵可以阻止敵人偷送中國人民的財富,使敵人的國內經濟日趨消瘦枯朽。另一方麵,這些軍用品和物資,對於抗戰的軍事建設、政治建設,又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完全切斷敵之大小“血管”,使其無法伸展於中國的鄉村,使日寇完全困扼於城市之中,就可以縮短鄉村戰勝城市的過程,這便是戰略上的優勢和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