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的指示布置第二次襲擊作戰方案,但並未機械照搬。他盤算著既然敵人已經吃了虧,這次一定會事先派出兵力保護運輸線路。為此,李達與陳賡派兵清掃戰場,佯裝勝利後全部撤離。幾天後,敵人以為八路軍已經轉移,派部隊試探性地收拾士兵屍體。八路軍按兵不動,不作任何反應。不久,日軍新的輜重部隊果然出動,並派出400多騎兵、步兵掩護。結果日軍再次進入我軍伏擊圈,輜重部隊大部被消滅。
長期的抗戰,特別是這年春夏兩季展開的大規模攻勢作戰,部隊消耗很大,一時來不及補充,不少戰士隻有幾發子彈,有的甚至還在使用大刀長矛。當然,八年抗戰,共產黨的部隊就是唱著“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打敗日本鬼子的,他李達毫不懷疑蔣介石這個“運輸大隊長”的積極性,他相信國民黨會比日本人更積極地給他“送”來大批的武器裝備。
但目前真正讓李達感到焦心的是“孤獨”。麵臨即將爆發的大戰,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兩位統帥劉伯承、鄧小平遠在延安,薄一波、張際春等黨政領導遠在延安,陳賡、楊得誌、陳錫聯、陳再道、王近山等一大批將領同樣遠在延安。留在太行前線的隻有他一個“獨腳兒”,可怎麼唱好這一台“大戲”呢?
一封封催著劉鄧速回太行指揮作戰的急電發往延安。遲遲沒有準確回音。
李達猜想中央肯定在作重大決策,於是再擬電報表達急切的心情:
……組織大軍與指揮強大野戰軍,急需主要幹部,請帶陳錫聯等同誌回太行。
8月24日,劉鄧的回電終於來了。電報說他們將於25日返回太行。望眼欲穿的李達收到電報,反倒不敢相信了。延安距太行千裏之遙,一夜之間到達,豈不成了“天方夜譚”。
40多年後,當年二野的軍政處長楊國宇對筆者說:“這件事說出來,會嚇你一大跳,8月25日那天,劉鄧首長是乘一架美國軍用運輸機DC—9飛回太行的。同機到達太行的還有薄一波、陳毅、聶榮臻、林彪、陳賡、陳錫聯、陳再道、張際春、滕代遠、楊得誌、肖勁光、鄧華、鄧克明、宋時輪、李天佑、王近山……幾乎近一半的中共將領乘坐這架飛機飛抵太行,而後轉赴華東、中原、華北、東北前線。美國人做夢也沒想到,他在為蔣介石運兵的同時,卻幫毛澤東遣了將。如果當年杜魯門總統知道了這件事,肯定會懊悔得抽自己的嘴巴。”
後來擔任晉冀魯豫野戰軍一縱司令員的楊得誌就是乘這架飛機返回太行的,他的回憶更加詳細生動:
“8月24日夜間,我接到第二天上午9點前到延安東關機場的命令。命令讓我隻一個人去,參謀和警衛人員都不許帶。也不準其他同誌去送行。
“延安的東關機場我是去過的,但坐飛機卻是有生以來的頭一次。到機場前,我不知道還有哪些同誌一起去前線。到機場後,首先看到楊尚昆同誌,還有黃華同誌。不一會兒,看到劉帥來了,陳老總來了,鄧小平也來了……楊尚昆同誌簡單介紹了一下情況,大家便開始登機。
“黃華同誌告訴我們,這是一架美國的DC型飛機,又叫道格拉斯運輸機,是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的。每周六或半個月在西安和延安之間往返一次,為觀察組運送東西。這次是專供我們使用的。當然,這些美國人不知道乘坐這架飛機的都是些什麼人。也許以為我們這些‘土八路’,搭他那架破飛機開開洋葷吧!
“飛機是綠色的,有兩個螺旋槳,艙門很矮。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飛機的大門關不嚴,起飛時螺旋槳還是靠人推動。
“在飛機上坐定後,我才看清了全部同機人員……看到在這樣一架極普通的飛機中,集結了我們黨這樣多的高級黨政領導和軍事指揮員,我的心情既興奮又有些緊張。這除了說明任務的急迫,也表現了黨中央非凡的膽略。
“若幹年後黃華同誌說:他事先不知道這次行動。因為他當時負責參加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的聯絡工作,每次飛機抵離延安都要到機場去。那天到機場看到這麼多負責同誌,心裏有些緊張,擔心飛行中萬一出現什麼情況,我們的負責同誌與美軍駕駛員語言不通,無法對話,那是很危險的。他向楊尚昆同誌提出隨機行動,楊尚昆同誌批準後,他才登機隨行的。
“九點多鍾,飛機的螺旋槳轉動,開始在東關機場凹凸不平的跑道上滑行,不一會兒,大地下沉,飛機起飛了。
“飛行了大約四五個小時,發現地麵有火把、煙霧。黃華同誌說:‘請首長們注意,很快就要降落了。’”
“飛機落地後,我才發現,這就是晉東南黎城縣的長凝臨時機場,我們已經從延安飛回了太行前線!”
李達得到劉鄧首長乘飛機回來的確切消息後,立即派出一個騎兵排到機場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