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為了保衛人民的勝利果實,一封封自衛反擊的電報從延安的棗園飛向各解放區。
一場空前規模的調兵遣將開始了。
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的人民解放戰爭,就在晉冀魯豫解放區,在那個被毛澤東戲稱為“洗腳盆”的上黨地區拉開了序幕。
上黨,東臨太行,西倚太嶽,南眺中嶽,北望係舟、五台,群山環抱,峰巒排空,與天同黨,故謂之為上黨。自殷商至秦王置郡,上黨轄地幾經變遷,時而包括整個晉東南地區,時而隻轄部分縣鎮,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屬地擴大為長治周圍的十六個縣。十六個縣珠落玉盤般地遍布在崇山峻嶺之間的盆地裏,水土肥美,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成為重要的經濟貿易中心和兵家必爭之地。
“七七”事變之後,人稱“山西王”的閻錫山一步步退至黃河以西,上黨便成了八路軍堅守抗戰的地區。劉伯承、鄧小平率領一二九師東渡黃河,在這裏浴血奮戰,建立了以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四個抗日根據地為中心,西起同蒲路,東抵津浦路,北接正太、石德路,南至黃河的晉冀魯豫解放區。抗戰勝利時,晉冀魯豫解放區已控製城市80多座,擁有人口2400萬,軍隊近30萬,民兵40萬,成為全國七大解放區之一。僅1945年春、夏兩季對日攻勢作戰,晉冀魯豫部隊就進行了大小戰鬥2300餘次,攻克日偽據點2800多個,收複縣城28座,殲敵37800餘人……
“千百萬人的血是不能白流的!”
晉冀魯豫軍區參謀長李達的鼻尖上頂著豆大的汗珠,嘴角拱起紫亮的燎泡,一拳砸在晉東南三百萬分之一的軍用地圖上。
地圖上,一個個箭頭蛇信般地吐向以長治為中心的上黨地區。短短的幾天,抗戰八年日軍多次出兵未能全部占領的上黨,一個又一個的縣城卻在舉國歡慶抗戰勝利的日子裏,被閻軍強占。
麵對突發的事變和嚴峻的現實,李達五內俱焚,眼裏竄著火苗。這位自一二九師成立就跟隨劉伯承、鄧小平轉戰太行,於抗日烽火中創立了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關東漢子,比熟悉他的老家還要熟悉晉東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能如數家珍一樣扳著手指道出那裏發生的每一次戰鬥,他能像種田的老把式講述如何犁地、如何播種、如何施肥一樣講述每一次戰鬥的謀略部署、組織實施和進展結果,也能像述說家譜一樣講出每一次戰鬥所付出的代價以及不少犧牲指戰員的姓名,至於那些戰鬥斃傷敵偽、繳獲武器的數字,他更是脫口而出,絕不會有半點出入;然而今天,一貫以縝密沉穩而著稱的李達卻有些把握不住方寸了。
二、情勢緊李達急電崔劉鄧
在戰火硝煙中闖蕩了近20個春秋,打仗對於李達已是家常便飯。他不怕局勢的險惡,不怕敵情的嚴峻,眼下令他坐臥不安,急火攻心的是部隊的現狀。
李達(1905~1993),原名李德三,陝西眉縣人。1925年入甘肅平涼第二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任西北軍排長、連長。1931年參加寧都起義,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連長,湘贛邊獨立一師參謀長、第三團團長,紅十七師參謀長兼十三團團長,紅六軍團參謀長,紅二軍團參謀長,紅二方麵軍參謀長,援西軍參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參謀處處長、參謀長,太行軍區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參謀長,第二野戰軍參謀長兼特種兵縱隊司令員、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兼雲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誌願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計劃和監察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兼國防體育協會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顧問。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十二屆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一生大部分做參謀工作的李達,在劉鄧大軍中度過了15年生涯。這15年,是李達一生中最為光彩、輝煌的時期。李達經常告誡參謀人員:我們有義務和責任用鮮血和生命保衛首長的安全,否則便是失職。
1937年10月,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娘子關地區對日作戰。一次,八路軍一個團被日軍炮火打散。在遠處觀察敵情的劉伯承和李達未得到消息,被敵人便衣偷襲。李達帶領參謀人員奮不顧身地掩護劉伯承撤離險境,打退了敵人。劉伯承對李達在關鍵時刻,不惜自己生命,保護自己念念不忘。他對李達說:“是你救了我一命。”
李達任劉鄧的參謀長,善於在最短時間內製定令領導滿意的作戰方案,並用最快的速度布置部隊實施。
一次,日軍的後方輜重部隊在測魚鎮宿營,劉伯承決定派兵襲擊日軍。李達連夜與參謀人員製定了作戰方案。劉伯承對方案很滿意,立即命令部隊搶占有利地形。日軍輜重部隊果然進入伏擊圈,不到兩個小時就被八路軍全部消滅。戰鬥結束後,劉伯承對李達說,敵人輜重被襲,缺少物資,沒有第二條路可走,我們要準備在這裏再襲擊敵人。李達立即遵照劉伯1945年8月25日,劉鄧等返回太行前線在延安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