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運動日趨高漲,成為影響世界局勢發展的重要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為各被壓迫和被奴役的國家或民族爭取獨立和解放的鬥爭開辟了勝利道路,尤其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解放鬥爭正在興起。
中國在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對奪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並在戰後成為五大強國之一。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解放區軍民為主體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曆時八年的抗日戰爭中,於敵後戰場抗擊了侵華日軍的大部和幾乎全部偽軍,解放國土近100萬平方公裏,成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主要力量。這支革命力量在鬥爭中的發展壯大,代表了中國發展的方向,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獨立和解放的鬥爭,產生了重大的政治影響。
印度尼西亞、印度、緬甸、老撾、埃及、敘利亞、黎巴嫩、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等國家的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鬥爭正風起雲湧,成為埋葬殖民主義的新一代掘墓人。
許多資本主義國家人民的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從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人類造成空前的犧牲、破壞和災難中,受到了深刻教育;各國共產黨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影響有了擴大。人民反對戰爭、反對壓迫、要求和平民主、改善經濟地位的願望和呼聲極為強烈,從而使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運動和人民鬥爭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不斷地向前發展。
以上情況表明,戰後的世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資本主義國家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帝國主義宗主國之間,帝國主義國家與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之間充滿著矛盾。這些矛盾的鬥爭和發展,構成戰後世界形勢發展的基本圖畫。
總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政治力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資本主義的削弱,社會主義和民主進步力量的發展壯大,已成為世界曆史發展的總趨勢。這種形勢為中國人民和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解放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如果說,十月革命給全世界工人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開辟了廣大的可能性和現實的道路,那末,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就是給全世界工人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開辟了更加廣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現實的道路”。
“世界是在進步的,前途是光明的,這個曆史的總趨勢任何人也改變不了。”
B.美蘇的世界戰略及其對華政策
(一)美國與蘇聯的世界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德、意、日法西斯國家遭受慘敗,英、法大為削弱,美國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崛起的情況下,美國政府企圖以軍事和經濟手段控製歐洲乃至全世界。於是它的世界戰略便由戰前的所謂“孤立主義”變為戰後向全世界擴張,即所謂“全球主義”。美國推行“全球主義”,成為美國維護其經濟利益並進而維持資本主義製度與稱霸世界的根本需要。為此,杜魯門於1945年10月,就其“軍事任務的目的”和“外交基本原則”多次發表過講話。其要點是:在軍事上,建立“能夠一聲令下就動員起一支強大而裝備精良的陸、海、空軍力量”,並在美國以外“建立必要”的軍事基地,“作為外交政策的基礎”,以便既能“保衛美國”,也能成為美國政府主要人物“運用他們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著美國模式的民主資本主義走去。”在政治上,“幫助戰敗國建立”“和平民主政府”;同時,針對蘇聯,提出所謂“拒絕承認任何外國用武力強加於任何國家的任何政府”,以反對各國人民革命。在經濟上,主張“航行自由”,包括“在國境邊界的河流和水路,以及在流過一個以上國家河流和水域航行的平等權利”,及“在全世界進行貿易和獲得全世界的原材料”的機會均等。
蘇聯的存在是美國推行“全球主義”的最大障礙。1946年2月,美國駐蘇聯代辦喬治?凱南提出了“遏製”蘇聯的“冷戰”政策,即:
美國應“擁有足夠的武力,並清楚地表明它準備使用武力,這就幾乎用不著真的動武”,“靈活而警惕地運用對抗力量加以遏製”。
最終導致“蘇維埃政權的瓦解或逐步趨於軟化。”隨後,杜魯門又提出所謂“通過侵略或間接侵略把極權主義製度強加於自由人民,就是破壞國際和平的基礎,從而危及美國的自由和安全”的謬論,美國政府宣布了以複興歐洲、“遏製”蘇聯為核心的“馬歇爾計劃”。這樣,美國在所謂反對“間接侵略”的名義下,把幹涉別國內政、鎮壓別國人民革命定為國策。這就形成了美國決策集團對共產主義的“遏製”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