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4年,憋了兩年都快憋出內傷的桓終於抓住了趙軍鬆懈的機會,向東迂回百公裏,從漳水的下遊偷渡過河,一舉攻下了防備不嚴的平陽、武城,趙軍統帥扈輒見到突然出現在自己側後方的秦軍,方寸大亂,匆匆忙忙地就和秦軍幹上了,結果自然是被秦軍毫不留情地碾壓成渣,小命也丟掉了。
此一戰趙軍損失十萬人,已經是傷筋動骨了。秦軍那邊,桓卻是蛇心不足,還想再幹票大的,於是大手一揮,率軍越過太行山,占領了赤麗、宜安兩邑,直接威脅著趙國的腹地。
趙王遷一見這架勢不幹了:得寸進尺是吧?真當我趙國是你家後院,可以隨意撒野?於是他一道命令下去,將正在代北和匈奴幹架的猛人李牧召了回來。
李牧可是個不得了的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稱號豈是浪得虛名,他在多年與匈奴的對戰中,不僅掌握了步騎兵結合的多兵種聯合作戰技能,而且非常擅長示敵以弱從而打出淩厲的防守反擊來。
李牧一接管與秦軍的戰鬥,便定下戰略方針:秦軍連續獲勝,士氣正高,此時正麵作戰的話,即使獲勝也是得不償失的,必須高築牆、廣積糧,堅守不出,等待時機。
就這樣,秦趙兩軍便在宜安山下兩兩相望起來。沒多久,望眼欲穿的桓不耐煩了,心說再望下去就得成鬥雞眼了,得想個辦法。於是他便想出個“圍點打援”的法子來:先率兵去攻打肥下,引誘趙軍去救,然後乘機將趙軍消滅於路途。想法不錯,而且桓也照著去做了。可惜他卻算漏了一點,那就是李牧的性格。
李牧常年在代北領兵作戰,在當地猶如土皇帝一般,性子是十分驕傲的人。這種敵攻而我救,最後受製於人的戰法絕對不是李牧的風格。
果然,李牧見到秦軍的動向後,十分不屑地嗤笑道:“雕蟲小技耳!”隨後,他派兵出城襲擊了秦軍留守的大營,俘獲了大量的秦軍輜重和物資。
這樣一來,輪到秦軍急切回救了。李牧順勢布了個口袋,並將重兵放在兩翼,最終重創了秦軍,桓隻帶著少量親隨逃出,後畏罪逃往燕國。
此戰過後,秦國並不死心,又於公元前232年派兵來攻。但是,李牧就像一堵無法逾越的城牆一般,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秦軍的進攻。
不過,趙軍在獲得勝利的同時卻也不是沒有付出代價,大量的精銳戰力在一次又一次的戰鬥中消耗掉了。
三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29年,趙國北部發生地震,再加上大麵積旱災以及連年的征戰,國力變得羸弱不已,人心慌亂不堪。當此之時,秦軍將剛占領的韓地改建為潁川郡,並以此為跳板,趁趙國被各種災禍攪得手忙腳亂之時,悍然來打悶棍占便宜。
阿龍記事貼
人力強不過形勢
李牧是趙國繼廉頗之後最傑出的軍事統帥,受封為趙國武安君。戰功顯赫,生平未嚐打過一次敗仗,秦國名將王翦等都十分忌憚他。但形勢逼人,秦國國運正如日中天,趙國國運已日暮西山,即使沒有郭開這樣的“趙奸”搗鬼,光憑一個常勝將軍恐怕也很難力挽狂瀾,改變曆史的進程。這才是李牧悲劇的深層根源。
秦軍以王翦與楊端和為將,分南北夾擊邯鄲,趙軍負責守城的仍然是李牧,他也仍然采用堅守不出的策略,與秦軍對峙。
秦軍一時半會兒也奈何不了這種龜縮戰術,於是動起了歪腦筋:你李牧不是能嗎?戰場上打不贏你,那就戰場外給你上點眼藥,看你怎麼辦。
秦於是派出間諜攜帶重金潛入邯鄲,用一波又一波的糖衣炮彈轟炸趙國權臣郭開,還四處散布謠言說李牧私自與秦講和,相約在破趙之後分封代郡。
趙王遷是個耳根子很軟的人,被這三人成虎的謠言一說,也不動腦筋想一想,竟然真信了,來了個臨陣換將,派宗室趙蔥和顏聚替下李牧。李牧不服,抗命不遵,被趙王以專治不服的手段給殺了。
李牧一死,猶如擎天巨柱轟然倒塌,趙軍的軍心也隨之潰散,趙國離敗亡不遠了。
果然,公元前228年,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另一位,王翦,率軍一舉擊潰了由趙蔥這根“蔥”率領的趙軍,趙蔥被秦軍當成“蔥”給哢嚓掉了,顏聚則十分狡猾地逃跑了。
十月,主力盡失的趙國都城邯鄲被攻破,腦子缺根弦的趙王遷被俘,押往鹹陽勞動改造去了。趙公子嘉帶領宗族數百人逃往代地,自立為王。
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破代,俘獲代王嘉,趙徹底滅亡。
阿龍辭典 趙國的曆史
趙國也是分晉而來,前403年建國,前222年滅亡,立國不足二百年,這點跟韓國相似。從地理上趙國也同樣處於四戰之地,常受人欺負,但不同的是,困境逼人奮發,所謂“燕趙自古多豪傑”,其中的趙就是指趙國,趙國明王猛將輩出,像趙武靈王、藺相如、平原君、廉頗、李牧等,都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阿龍看熱鬧】
自斷臂膀要不得
下過象棋的都知道,是個很重要的棋子,沒有誰會輕易地放棄掉它,除非是不想贏棋。趙國其實就是犯了這樣一個愚蠢的錯誤,將李牧這個十分重要的給放棄了,頂梁柱都倒了,趙國想不亡都難。這段曆史對於現實的啟示便是,絕對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長處或者說優勢,否則,便是放棄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