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帝國初成(1)(1 / 3)

1、 首滅韓國

公元前231年,秦國揭開了統一中國的第一章。在短短的十年內,秦國像拿著鐵掃帚掃落灰塵一樣,把六個國家掃入自己的版圖。中華大地上第一次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巨無霸帝國,它就是秦帝國。巨無霸的第一任總舵主秦始皇在位時間很短,但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卻要比所有帝國的帝王加在一起還要精彩!

公元前231年至前230年,秦開始了攻滅韓國的作戰,徹底拉開了滅亡六國、建立大一統帝國的曆史帷幕。

如果說之後的秦趙之戰打的是驚天動地的話,那這秦韓之戰可就屬於大餐之前的開胃小菜了,雖然並不是不聲不響,卻也隻能算是微風細雨,隻激起了一點不起眼的小漣漪。

不過在消滅韓國之前,秦國還和趙國打了一架,原因其實很好分析,比如幾個人頂牛,其中的一個人眼睛不眨地盯著第三個人,讓人以為他要和第三個人分出個你死我活之際,他卻大大出人意料地將第二個人暴打了一頓。這在戰術上叫聲東擊西,可以保證自己在暴打第二個人的時候,第三個人被震懾住而不敢出手幫忙,實在是打仗必備的心理戰手段。

另外,秦國選擇韓國作為開刀對象也是有著其深刻的用意的,說白了,叫“先取韓以恐他國”,由此觀之,秦國的確是戰術心理的大師級國家啊。

作好各種戰術戰略的準備,秦國便磨刀霍霍大開殺戒了。先是在公元前231年,秦國氣勢洶洶地找上韓國,叫囂著要抄家。韓國不愧是受氣包出身,韓王可憐巴巴地從所剩不多的國土中,又擠出了一塊稱為南陽的地盤割讓給了秦國,乞求能夠苟延殘喘。

秦國得了好處,本著不能操之過急的原則,也沒有過分緊逼,而是派了一個被稱為內史騰(騰是名字,內史是官職)的人,過去接管新收的地盤。

內史騰這個人還是很有能力的,以秦的暴虐,得了一塊地盤,通常都得殺些人、搶個劫什麼的,內史騰卻在南陽發布文告,嚴防不法的行為,撫定百姓之心,使南陽百姓都放下心來。

不過,別以為這是秦國大發善心,之所以對南陽采取溫和政策,是因為秦打算將南陽作為前進的跳板,好一舉攻入韓國都城。而跳板的穩定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公元前230年,秦國準備工作做得差不多了,便命令內史騰率大軍發動最後的進攻。內史騰領命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地渡過黃河,將韓都城新鄭圍了個結實。

阿龍記事貼

跑到最後才是贏家

戰國時代還有“戰國七雄”之說,到了末年,七雄也保不住自己的國家了。在秦滅諸國的戰爭中,最具象征意義的一件事是:公元前256年,秦軍攻打所謂的“天下共主”西周,把周王貶為君,西周滅亡。這回是連名義上的老大也沒有了,秦國就要以自己的方式掀開曆史新的一頁。

這會兒韓國再想割地求和、苟延殘喘什麼的都行不通了,人家秦國擺明了就是抱著消滅自己的目的來的,還談個毛線的判啊?隻能真刀真槍地幹了,就算死也得咬對方一塊肉下來。

估摸著韓王安那時候應該在城內作最後的動員:大韓國的子民啊,咱們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了,豺狼般的秦國已經打到咱們的家門口了,咱們要是再不男人一回,以後就沒機會了。

可惜韓王這一番媚眼是拋給瞎子看了,也許是真的慫得太久了,聚在新鄭的最後一點守兵不但沒被激發起來,反而更加的惶恐:完了完了,這回真的是死定了,恨自己,怎麼生在了韓國這個生存難度為噩夢級別的國家,這次死了以後,下輩子一定得投胎到秦國去,這樣就可以欺負別人了……

就這樣,最後的生死之戰並沒起什麼大的波瀾,新鄭不出意料地被秦國一戰而下,韓王安也被俘虜,韓國就此滅亡。

阿龍辭典 韓國的曆史

在所謂“戰國七雄”中,韓、趙、魏三國本是晉國的三個有實力的家族,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強大的晉國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韓、趙、魏三個後起之秀。韓國的曆史是從前403年開始,到前230年滅亡,立國不足二百年。韓國是“戰國七雄”中國土麵積最小,實力也最弱的國家,最先被滅。韓國本土的傑出人物有韓非子。

【阿龍看熱鬧】

隻有自強才能走得遠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當然,韓國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滅亡。怪也隻能怪它自己不爭氣,在強大的武力麵前,什麼割地求和、援引外援都是假的,都是無法長久的,唯有自強不息才是生存下去的根本途徑。放在我們今天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唯有自身強大了,才能最終真正地獲得成功,而其他的途徑或許能夠使人一時得意,但絕不可能長久。

2、 再滅趙國

秦國與趙國是老對手了,一直打,打個沒完,互有勝負。趙國因為連年征戰,戰鬥力也練出來了,算是六國中實力僅次於秦國的強國。

公元前236年,秦國乘趙與燕大戰,國內空虛之際,分兵兩路偷襲趙國,分別由王翦和桓擔任將領。這一次偷襲作戰大獲成功,連下趙國河間九城。

不過趙國主力卻未損,況且有太行山天險可以憑借,趙國依然高枕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