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誰動了我的唐朝(1 / 1)

風雲際會的三百年結束在文弱的李柷身上,這個答案很明確,然而另一個問題的答案似乎就不那麼明確,唐朝究竟是誰開創的?到底是李淵,還是李世民?這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其實被李世民給搞複雜了。當時的人們都知道是李淵開創了唐朝,而李世民之後的史料卻在有意或者無意地告訴後人說:“唐朝是李世民開創的,李淵隻是沾了兒子李世民的光!”李世民開創唐朝的說法影響了無數代的人,因此至今還有無數的人相信,唐朝就是李世民開創的,李淵其實不是開國皇帝,而隻是開國皇帝的爹。大文學家、大曆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李淵隻是憑借自己的貴族身份和兒子李世民的努力當上了皇帝。”事實真是這樣嗎?其實未必。那個一生以諷諫作為事業的魏征曾經對李世民說過一句話:“不要以為一雙手可以蒙住全天下的眼睛。”但已經貴為皇帝的李世民自然不肯相信這句話,於是他努力地洗刷父親的痕跡,清除父親的影響,經過他的不懈努力,他幾乎成功了。

當時的官方記錄,每一版記錄都彰顯了李世民的英明神武,同時反襯了李淵的平淡無奇,老子被兒子算計到這個程度,李淵這個老子當的夠窩囊的。有的人一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下,比如康熙的兒子雍正;有的人一生活在兒子的陰影下,比如乾隆的老爹雍正。其實李淵的遭遇跟雍正非常類似,他之前的皇帝和之後的皇帝都比他光芒四射,因此他注定就要活在雙重陰影之下。在他的前麵,是千古暴君的典範,隋煬帝楊廣;在他的後麵,是千古治世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兩個光芒四射的君王將李淵夾在中間,於是注定,曆史上的李淵光芒不會四射,形象不會豐滿,在暴君與明君之間,你注定隻是一個匆匆過客。毫無疑問,唐代的史料已經經過官方的修改,但真實的曆史還是會流傳,因為真正的曆史並不是在官方編修的史書裏,而是在芸芸眾生的口中,在每個人的心裏。幸運的是,跟隨李淵起兵的溫大雅忠實地記錄了晉陽起兵的前前後後,所有的記錄彙集成冊,就成了如今價值甚高的《大唐創業起居注》。

當時溫大雅擔任李淵的秘書,他的視角雖然不排除有對李淵的阿諛奉承,但還是基本真實地記錄了晉陽起兵的前前後後。從那裏我們可以知道,建立唐朝,李淵是總設計師,李世民則是一個能力很強的泥瓦匠,而且他這個泥瓦匠的功勞在起兵初期並不比隱太子建成多,因為在那個時候,哥倆分別率領左右兩軍,他們都是父親的左膀右臂。隻是李世民這個泥瓦匠最後掌握了書寫命運的筆,於是在他的筆下,李世民成了總設計師;在他的筆下,他的父親變成了泥瓦匠,而他的哥哥和弟弟則成了可有可無的建築小工。事實上也隻有這樣,“玄武門之變”才有了正統的意義:“不是謀反,不是打劫,而隻是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曆史從來不否認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同樣不否認李世民在唐初平定天下的功績,然而主角與配角的戲分還需要分清,不能因為配角的發揮就掩蓋了主角的光芒。我們試著將唐高祖李淵和漢高祖劉邦進行一下比較。李淵在建立唐朝過程中主要倚重的是三個兒子,而劉邦創立漢朝時倚重的則是漢初三傑:蕭何、韓信、張良。

曆史承認漢初三傑的曆史功績,同樣承認漢高祖劉邦的雄才大略,那麼曆史在承認李世民文治武功的同時,為什麼不能同樣承認李淵的雄才大略呢?有人說李淵的功績平平,也有人說劉邦不學無術,實際上這都不影響他們成為一代開國君王。做最高領導者不需要麵麵俱到,不需要獨當一麵,他隻需要做到兩個字:“融和”。這是世界上最簡單的兩個字,同時也是最難的兩個字,做到了這一點,開國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有一個小故事,可以折射出最高領導的真實含義。巴西有一個特色小店,隻要來賓展示自己的才能,就可以免費拿走一件商品。

球王馬拉多納來了,用腳顛了幾個橘子,於是他拿走了一件商品;拳王阿裏來了,表演了一段拳擊,也拿走了一件商品;最後美國總統來了,什麼也沒有做,隻是一攤手說:“我是美國總統!”店主馬上讓他拿走了一件商品,為什麼呢?因為那個家夥一眼看上去就什麼都不會,一定就是美國總統!最高領袖的最高境界不是什麼都會,而是看上去什麼都不會!這句話適用於劉邦,適用於李淵,同樣變相適用於項羽。什麼都會的項羽失去了所有的一切;什麼都不會的劉邦卻贏得了大漢江山。李淵同樣看上去什麼都不會,但並不妨礙他開創唐朝,締造大唐王朝的風雲三百年!唐朝是李世民的,更是李淵的,別動李淵的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