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王朝的統治者日益走向腐朽的時候,這個王朝滅亡的日子也就不遠了。抓住商王朝的統治殘暴昏暗這一有利時機,周武王帶領西方的一些方國部落大舉進攻商朝,牧野一戰,紂王的軍隊“前徒倒戈”,紂王投到火裏自殺而死。周王朝取代了商王朝的統治。
商王朝雖然滅亡了,但是,商代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卻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商代的青銅製造技術和甲骨文。
商代的青銅器製作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近世出土的商代後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為止我國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重達875千克,通耳高133厘米,橫長110厘米,寬78厘米,司母戊方鼎是通過分範合鑄的方法鑄成的,即先把鼎的身、耳、足分別鑄成部件,每個部件用兩塊到八塊範,然後再合鑄成一個整體,鑄造這樣大的青銅器,在當時需要兩三百人的集體勞動。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是商王祭祀時的占卜記事文字。漢字發展到商代,已經趨於成熟,象形、會意、形聲三類文字在這時都已經出現,特別是形聲字,是漢字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這表明,商代後期的文字已經具備了今天漢字的基本特征。
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0年,這一段時期史稱西周。在西周初年,對於周王朝政治統治的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的是周公。由於周武王在滅商以後不久就去世了,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在周公攝政的七年之間,他平定了由霍叔、蔡叔、管叔以及紂子武庚發動的叛亂,營建了東都雒邑,在東方分封了齊、魯、宋、衛、陳、蔡、鄭、晉等重要的封國,製定了一係列的政治、經濟製度,從而,使周王朝的政治統治得以安定。
作為周代政治統治重要支柱的是三項製度,即井田製度、宗法製度和分封製度。井田製度是在土地公有的基礎上實行的在個體農戶之間定期分配土地的製度,西周時期,以一夫一婦為單位的個體農戶大體上是耕田百畝,同時,向國家負擔一定的勞役地租或實物地租。井田製度的實行,使得個體農戶的生存條件有了充分的保證,從而,為專製國家社會秩序的穩定創造了基本的條件。
宗法製度是氏族時期血緣家族製度的遺存,宗法製度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根據周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周天子的嫡長子是天子的法定繼承人,其餘諸子則被封為諸侯;諸侯的嫡長子是諸侯的法定繼承人,而其餘諸子被封為卿大夫;在卿大夫家族內部,家族長的嫡長子繼承家長的地位和權力,稱為大宗,嫡長子的同母兄弟和庶兄弟則要出居別住,稱為小宗,其社會地位是士。按照宗法製度的規定,大宗在出於同一始祖的各個家族中擁有絕對的權力,是家族當然的統治者,小宗要絕對服從大宗的支配。由於大宗始終是由嫡長子繼承的,所以,大宗在家族中的宗主地位永遠不變。宗法製度確定了家長製家族內部父家長的權力,同時,也在根本上解決了家長製家族內部的權力繼承問題,防止了家族內部的繼承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