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前蘇聯和以前蘇聯為核心的華約組織解體,東歐發生了劇變。對峙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宣告結束。素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認為其獨霸世界的時機已來臨,竭力倡導“北約東擴計劃”,目的就是要借北約軍事機器向東推進之機,進一步鞏固自己在歐洲的領導地位和削弱俄國在歐洲及世界上的影響。
北約始建於1949年,是為對付前蘇聯組建的一個防禦性軍事集團。北約包括北美和歐洲的19個成員國,其中波蘭、捷克和匈牙利曾是華約成員國,華約解體後加入的。1994年,美國控製下的北約向原華約集團推行“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結果包括俄國在內的絕大部分成員國加入了這一“計劃”。但是,南斯拉夫聯盟是個例外。
在涉及主權和國家利益的問題上,南斯拉夫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政策。南因此成為北約的“眼中釘”。為了拔掉這顆“釘”,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精心製定了對南實行肢解和打壓的政策。1999年1月16日,歐安組織觀察團在科索沃南部的拉察克村附近發現45具阿族屍體,觀察團團長美國將軍沃克別有用心地指責這些人是被塞族警察屠殺的。於是,美國以製止在科索沃發生“人道主義災難”為由,指使北約對南聯盟施加壓力企圖使科索沃獨立。南聯盟堅決捍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米洛舍維奇拒絕在和平協議及維和部隊等原則問題上作出任何讓步。
美國之所以在科索沃挑起分裂南領土的事端,事出有因。科索沃是南斯拉夫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自治省,南部與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為鄰,麵積10887平方公裏,人口約200萬,其中90%為阿爾巴尼亞族人,塞爾維亞族和其他民族人約10%。科索沃是塞族人古老的家園,是塞族人的宗教聖地。早在公元四五世紀,塞族人就已生活在科索沃,這時期,阿族人也在向科索沃移民。1459年起,奧斯曼帝國統治該地區,長達400多年,塞族人受到壓製並日益減少,阿族人卻一天天增加。二戰期間,居住在巴爾幹半島的塞族人遭到親納粹的克羅地亞人和穆族人種族滅絕大屠殺。二戰結束,以鐵托為首的共產黨人建立了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國。在鐵托的民族共和國聯盟的思想指導下,塞爾維亞共和國給了科索沃一定的自治權,阿族人向科索沃移民得到鼓勵,在戰爭中被逐出科索沃的塞族人卻不得返回家園,這進一步導致科索沃地區阿族人與塞族人口比例的失調。到80年代末,科索沃的阿族人宣稱科索沃地區為“科索沃共和國”,一些人還組建“科索沃解放軍”,公開向南聯盟軍隊開火。
1997年12月,已成為南聯總統的米洛舍維奇對科索沃解放軍采取了堅決的鎮壓。1998年2月,米洛舍維奇派軍隊進入科索沃,在鎮壓阿武裝組織時造成至少50名阿族人的死亡。科索沃衝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紛紛向南聯盟發出威脅,但南聯盟毫不向西方大國妥協。
1999年3月24日,19時,在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兼美軍駐歐洲部隊總司令四星上將韋斯利·克拉克的指揮下,北約向南聯盟發起了大規模空襲。科索沃戰爭由此開始。3月24日晚8時(當地時間),一批接一批的北約戰鬥機和導彈向南聯盟的軍營、防空設施、電廠實施了猛烈的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