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推動中東和平的拉賓總理(1 / 2)

1994年12月10日,以色列總理拉賓、外交部長佩雷斯以及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同時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這三位領導人為中東和平進程做出的巨大貢獻,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伊紮克·拉賓於1922年3月1日出生於耶路撒冷。二戰期間加入左翼猶太武裝,開始了長達27年的戎馬生涯。1948年中東阿以戰爭中任哈加納旅長。拉賓驍勇善戰,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拉賓出奇不意地越過邊界,直搗埃及軍隊控製的北西奈首府阿裏升,速度之快連以色列空軍也沒有料到,以致空軍向拉賓旅發起錯誤攻擊。

1950年,28歲的拉賓出任總參作戰部部長。

拉賓從一個出色的軍事指揮員到後來成為推動中東和解的使者,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

1964年,拉賓出任以軍總參謀長,這是以軍最高長官。1965年6月5日,以拉賓為總長的以軍以先發製人為策略,傾巢出動,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等阿拉伯國家發動大規模的突然襲擊,完全摧毀了埃及等國的空軍,奪取了製空權。在短短6天中,以軍占領整個耶路撒冷,進抵蘇伊士運河,攻克戈蘭高地和約旦河西岸,奪取了相當於本土4倍的他國領土。以色列稱這一次戰爭為“六天戰爭”,拉賓從而獲得了極高的威望。

1968年2月,拉賓結束軍旅生涯,就任以色列駐美大使。在五年任內,拉賓加強了美以關係,並為以色列爭取到了大量美式武器和貸款,以色列的軍備在中東已首屈一指。

駐美大使任期結束回國後,拉賓審時度勢,繼續活躍在以色列政壇,很快從工黨一般議員上升為黨內核心人物。1973年10月6日,埃及總統薩達特發動“十月戰爭”,20分鍾內,埃及空軍摧毀了以軍建在西奈半島的指揮所、防空和雷達幹擾中心,埃及陸軍迅速渡過運河,重創以軍,總理梅厄夫人下台,1974年,拉賓首次出任總理。曆經數次阿以戰爭的拉賓認識到,隻有化幹戈為玉帛才是解決阿以問題的唯一出路,於是將使以色列擺脫與阿拉伯鄰國的戰爭狀態作為他的內外政策的最主要目標。隨即開始了與埃及的政治談判。但由於拉賓在國外存款的“醜聞”,未能任期屆滿被迫辭職。

“十月戰爭”後,埃及總統薩達特期望與以色列和平共處。1977年11月19日,薩達特勇敢地訪問了以色列。阿以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許多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因此看到了和平的曙光。1981年,薩達特不幸被極端分子刺殺,以後,阿以關係又由於以、巴衝突加劇迅速惡化。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持續了幾十年。以色列建國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備受欺淩,最後還是被逐出了家園,巴勒斯坦人拿起武器運用各種手段同以色列占領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以色列貝京政府則針鋒相對地進行了血腥鎮壓。

1988年,在以色列支持參與下,黎巴嫩右翼勢力製造了“貝魯特大屠殺”,2000多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人在貝魯特難民營慘遭殺害,許多死難者是婦女和孩子。以色列人舉行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同時,以色列人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拉賓將這一切看在眼中,深切地感到,以巴雙方都要生存,對抗隻能導致無休止的殺戮,和平是惟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