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看來,事情永遠都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看著李世民的處境,有些人在心裏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他們準備殺掉李建成與李元吉。

幹這樣的事情,沒有李世民的允許不可能成功,現在的秦王府,經過李淵的“裁軍”已經極度的精兵簡政。在李世民身邊,隻剩下軍事參謀長孫無忌、武將侯君集,外加李世民的舅父高士廉。李世民現在處境很危險。

這幾個人並不是隻會和女人跳跳舞、打打麻將的拍馬逢迎之輩,李世民在選人上,還是有自己獨特的眼光的,他知道身邊的人會幹些什麼,能幹成什麼。

對於長孫無忌提出殺掉李建成的建議,李世民也曾認真考慮過,但轉念一想,李世民立即打消了這個念頭。

殺兄滅弟在李世民看來,是最丟人臉的事情,李世民知道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他更知道,如果自己真刀真槍地對付李建成,雖然贏的把握很大,但他的一世英名也會因此毀於一旦。

麵對周圍幕僚的勸說,李世民回答道:“不要說了,這些事情是我的家事,有些事你們多想了,父親和大哥並沒有你們想象的那樣壞。”

周圍人並不能理解李世民此刻的心情,他們想到的是自己的前程,李世民更多的是考慮自己的名聲,幾百年來,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實在太大了,李世民知道,真按他們所說行事,自己很可能會接受曆史的審判。

幾百年後,有權評論他的並不是那些目無長物的市井小民,更多的,是那批躲在書房的文人學者,幾百年後,李世民知道自己會成為他們筆下春秋的焦點人物,而殺兄滅弟將會成為史家們審判自己的汙證之一。

李世民更知道世界上有一個亙古不變的規律:世俗中的奮鬥都以“成者王侯敗者寇”的結局為依據,滿篇是非都由勝利者來書寫,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結局。

唯有學人能夠留名千古,因為市井小民逐功利,在他們短淺的眼光中,又有誰能真正分清天下是非,更多的,是學人在論英雄。

曆史是學者書寫,他們擁有話語權,故乃真正名垂青史!

第三節:各懷心機

李世民害怕李建成與三弟李元吉背後偷襲,手下紛紛勸他先下手除掉對方,麵對這個可能遺臭萬年的決定,李世民選擇了忍耐。在李世民看來,隻有自己默不作聲,他人對自己的懷疑才能慢慢消除,“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李世民想在道義上取得對自己有利的地位。

“好人不讓人識透,識透不值半文錢”,這個道理李世民很清楚,當初自己的老師經常拿著這句話教育自己,現在,李世民正在認真的實踐著老師傳授的道理。

身邊侍從的鼓動,李世民並不是沒有動心,但他看得比侍從遠:如果真的避免不了長安城的爭鬥,一定要大哥先動手,那時自己還手就有足夠的理由,這樣自己也好給天下以及後世一個滿意的答卷。

李建成心裏對李世民並不是充滿仇恨,在李建成眼中,自己如果不是身在太子之位,他也想自己和李世民和平相處。想到這些,李建成真想回到太原做自己的太平少爺,那樣的日子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如今的現實已經告訴李建成,他與李世民之間,永遠隻有一個太子,所以,李世民必須從自己眼中消失,李建成也知道,如果自己不能夠贏得這場爭鬥,失敗者的結局隻有死路一條。

公元626年的夏季,長安城中的氣氛變得異常凝重,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天空中的顏色總給人們一種壓抑的感覺,讓所有人的心都緊張的提了起來,等待著暴風雨的到來。

在李建成的眼中,他一直認為三弟李元吉是自己的心腹,如果扳倒李世民,李建成決定封他一塊土地,讓他做皇太弟,規格上和自己平起平坐,實行自治管理,在自己管轄的區域享受高度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