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讓李世民從洛陽帶回竇建德與王世充,李淵也有自己的顧慮。
李世民攻打洛陽,為了盡快結束戰爭,也許對他倆許下了不殺的承諾,如果在洛陽取掉兩人性命,會在別人眼中視為無信無義。讓李世民將兩人從洛陽帶回長安,李淵是不想讓兒子背上這無信無義的罵名。
在長安殺掉竇王二人,外麵的人就會將責任推到自己身上,李世民的名譽並沒有受到損害,李淵考慮得很長遠,為了兒子,他更願意犧牲自己的聲譽。他知道玩弄政治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心黑,竇建德王世充這樣的人,一天也不能留在洛陽,留下他們,他們一定會繼續作亂,所謂斬草除根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竇建德,李淵認為他必須死,有他存在,投降李世民的將領便不會死心。
竇建德一直認為,憑著自己洛陽城外勸降王世充的功勞,李淵父子一定會善待自己,但他沒有想到,李世民說不殺他,並不意味著李淵會放過他。
對於竇建德,李淵認為他必須馬上死,再眾多的對手中,李淵害怕竇建德的力量會突然膨脹起來,給自己的統治帶來威脅。即使背負罵名,李淵也願意。
公元621年7月11日,當李淵派出的行刑隊出現在竇建德麵前時,竇建德知道自己的末日來了,在走上斷頭台之前,竇建德徹底明白了成者王侯敗者寇這個道理。
李世民當初說不殺自己,現在看來是一個美麗的謊言,從李淵冷峻的臉龐上,竇建德讀懂了政治,滿嘴仁義道德的李淵父子是最大的政治騙子。
遙想自己起義時的風光日子,竇建德有一點懷念與傷感,在斬刀即將落在自己脖頸上時,竇建德想起了一句話:失敗者永遠不是曆史的主角。竇建德明白,在曆史的某一頁上,將來有一段文字會記載自己今天的遭遇:竇建德被斬於街市。
看到竇建德被殺,王世充知道,自己活著的日子也不長了,這時的他突然想起了李世民進入洛陽時對自己的承諾。
在太廟,對於王世充的辯解,李淵並沒有反駁,相反,他顯得很大度,不但饒了王世充一命,還將他發配邊疆。這樣的結果,王世充暗自高興,自己從此自由了。
但王世充沒有想到,李淵心裏並沒有真正的想放過他,李淵迫於保護李世民的名譽,才答應放他一馬。
李淵做人的高明之處,是他深刻地明白潛規則,活了這麼多年,李淵對潛規則總結的很深刻。他知道,王世充是一定要死的,但絕不是自己把他殺死,怎樣做,李淵已經想好了。
回到寢宮,李淵便將王世充發配巴蜀(四川省)的事情告訴了王世充的仇敵,獨孤機的兒子獨孤修德。
公元()洛陽內訌,王世充親手殺死了獨孤機,之後抱著斬草除根的心態清理獨孤機的親朋好友,李淵出於長遠考慮,收留了逃命到長安(陝西省西安市)的獨孤修德,李淵認為,總有一天自己會用上他。
現在正到時候,李淵當初的決定並沒有錯,對政敵一向斬草除根的王世充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竟會死在仇人兒子的手上,曆史很多時候在開玩笑,而且是致命的玩笑。
獨孤修德麵對殺父仇人,當然不會放過報仇的機會,公元621年7月中旬,獨孤修德來到王世充的住處,假傳李淵的命令讓王世充前來相見。
王世充不知是詐,以為好事來臨,急忙走出來,還沒明白怎麼回事,便被獨孤修德一刀刺死了。
麵對王世充的屍體,獨孤修德想起了自己當年被王世充追殺的情節。當年洛陽內訌,王世充麵對政敵,信奉一句格言:斬草除根。但他萬萬沒有想到,就是當年遺漏的這條根,今天要了自己的命。
見利用獨孤修德殺死王世充的目的已經達到,李淵下令罷免了獨孤修德的官職。這樣做,李淵是想告訴天下不明真相的人,王世充不是我殺的。李淵借獨孤修德之手殺死王世充,而自己卻沒有留下任何的道德汙點。
從王世充的事情上,李淵也總結出了另外一個道理:清理政治對手一定要斬草除根,為了防備萬一,李淵暗自下令,將王世充所有的親人一律處死。滅了王世充滿門,李淵才感到安心。自己當初如果沒有收留獨孤修德,王世充今天至少可以保住一條命。
在洛陽,王世充與李世民有不會秋後算賬的約定,李淵無論如何不能在長安親手殺死王世充,他知道,自己絕不能背上那張無信無義的罵名。
竇建德是被李世民戰敗投降,王世充則是勸降,兩者在李淵心中的地位不一樣。竇建德的死能起到振奮軍心的作用,王世充的死處理不好則會讓自己背上背信棄義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