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失敗者沒有好下場(1)(1 / 3)

第一節 李世民要砍竇建德

洛陽城被李世民緊緊圍困,在一旁一直觀望的另一個軍閥竇建德,現在坐不住了,李世民和王世充的較量,竇建德認識到王世充不是李世民的對手。

如果王世充被擊破了,調整實力的李世民下一個揮兵攻擊的對象一定是自己,一直想著渾水摸魚的竇建德現在不得不認真考慮是否救援王世充。

竇建德的白條救援,王世充已經不抱以任何希望,看來大家都是嘴上說說,並不想真幹。在竇建德派兵的問題上,王世充對竇建德很失望,大家都在放水,但竇建德的水,放得最嚴重。

出於長遠考慮,竇建德想到了和平解決。在洛陽的問題上,自己是中立的,假如雙方能言和的話竇建德認為對自己最有利,這樣的情況下,中間人往往是最容易做的。

公元621年3月,竇建德派人給李世民送去了自己的停戰建議,竇建德猜想,如果不出自己事先的預料,李世民一定會重視自己提出的這個建議。

因為竇建德認為,憑著自己現在的實力,李世民不得不有所顧慮。李世民前麵對著王世充,如果自己從後麵襲擊他,想到這裏,竇建德很開心。竇建德一直等著王世充和李世民拚消耗,現在得形勢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竇建德言和的建議,李世民並沒有如竇建德想象一般,害怕起來。相反,竇建德的建議讓李世民想到了一個名詞,投機商。

李世民很清楚竇建德的打算,他在一直等著自己和王世充拚消耗,時機成熟時出來坐收漁翁之利。這樣的事情李世民自己以前就幹過,竇建德這一招,李世民對此深有體會,所以,竇建德這一招對李世民沒有作用。

但竇建德的建議也讓李世民想起了一個問題,在王世充與未來的對手竇建德麵前,自己現在到底應該先教訓誰。

李世民最初沒有想到這個問題,也沒有引起重視,現在看來,李世民不得不重新思考起來。

王世充占據的洛陽,現在已經是山窮水盡,被攻破是遲早的事,而竇建德卻沒有任何損失,王世充在洛陽苦苦支撐,竇建德的存在便是他們的強心針。

根據自己和竇建德的交往經驗,李世民很清楚,自己和竇建德之間一定有場大戰,而洛陽的攻破卻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

最後,李世民決定先收拾竇建德,他認識到這樣能夠提早結束自己對洛陽的圍困。

竇建德給李世民的建議,本以為暗地透露出來的信息,可以嚇唬李世民,但他想錯了,李世民思考問題卻比竇建德成熟。在窺探對方企圖上,竇建德犯了個人英雄主義,小看了李世民,這樣的結果當然後果很嚴重。

對付竇建德這個軍閥,李世民想到了一個辦法,作為對竇建德的回應,李世民準備了一千把大刀,他準備砍砍竇建德,滅滅他的威風,讓竇建德見識見識自己的厲害。

第二節 竇建德的改變

竇建德在旁邊注視著李世民對洛陽的圍困,暗自等待著機會,但他並沒有想到,李世民現在已經有了其他的打算,李世民準備教訓他。

在教訓竇建德的問題上,李世民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趁著竇建德對自己的大意,用偷襲教訓他。

公元621年4月30日,李世民派出一支千人的輕騎兵,繞到竇建德運糧部隊的後方,來了一招背後偷襲,將竇建德的運糧隊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這一仗,為李世民掙回了麵子,竇建德現在不得不從新審視一下自己的這個對手,雖然年輕,但絕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樣無能。

李世民圍困洛陽,竇建德一直認為是李淵在幕後指揮,經過這件事後,竇建德明白李世民也不是一個好惹的主。

李世民的突然襲擊,竇建德明白是在向自己下戰書。現在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李世民已經將矛頭指向了自己,李世民下一個收拾的對象就是自己。

這並不是竇建德想要的結果。當初,自己隻是想嚇唬李世民,現在位置調換了回來,成了李世民嚇唬自己。

從內心講,竇建德並不想與李世民發生正麵衝突,竇建德需要的是李世民繼續圍困洛陽,消耗自身的實力。而打仗的事,並不是竇建德想要的,因為他沒有勝算的把握。

在是否與李世民開戰的問題上,竇建德的軍事參謀部出現了不同的意見,國子監祭酒(最高學院院長)淩敬認為與李世民開戰不妥。

第一,救援洛陽是長久之計。現在應該做的是利用李世民圍困洛陽之機,趁機奪取其他的地盤。

第二,這樣一來,我們兵多勢眾,開拓疆土收取民眾勢力後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