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投機也是一門學問(1)(2 / 3)

等了幾天,王世充突然醒悟到了什麼,李世民圍攻洛陽一天緊似一天,竇建德卻一直按兵不動,王世充這時害怕起來,如果竇建德的承諾是為了一張白條,自己就虧大了,想到這一層,王世充連忙派人前去催促竇建德趕快出兵。

竇建德原本的打算是讓王世充繼續和李世民拚消耗,等他們兩敗俱傷時自己再出來收拾殘局,如果不是自己的手下又有人投降了李世民,在出兵的問題上,竇建德還會繼續和王世充打太極。

竇建德派兵支援王世充,李世民得知這個消息後,長長地鬆了一口氣,李世民在心裏說道:“看來竇建德真的忍不住了,真的派兵參戰了。”

這樣的結果也讓李世民心中懸著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下來,在李世民看來,遲早都要發生的事,早點發生也不見得是件壞事。

第二節 竇建德在家內訌

竇建德部下大將軍(軍長)王伏寶,這些日子他的日子很不好過,因為同僚們正在開他的鬥爭會。

李世民一邊圍攻洛陽,另一邊虎視竇建德的地盤,而竇建德手下的一些員工心中卻沒有緊張感,他們有的,隻是為自己謀私利的小智謀。

關於才與德的爭論,曆來不絕。總體來說,一個人有德而無才,就與愚笨之人相差無幾;一個人有才而無德,則與小人一樣,所以做到慧眼識人這件事很難。此外,立場與評審價值觀的不同,也會影響對一個人德才的評價。在儒家文化統治下,中國幾千年來都以儒家的道德準則作為對一個人的評判標準,多少年來,真正德才兼備之人,十分難尋。

漳南人(河北省故城縣)竇建德,年輕時行俠仗義,膽量過人,因此得到鄉裏人的擁護,隋煬帝遠征高麗(朝鮮),為補充兵源,竇建德征兵當上小隊長。611年因為同鄉孫安祖被縣令鞭打,竇建德仗義相助,被逼無奈舉兵造反。619年竇建德起義,為了充實自己的力量,對於來降者,竇建德采取的是來者必用的辦法,所以部屬中充斥了眾多的投機政客,但其中也不乏像王伏寶這樣智勇雙全的優秀人才。

投機政客的想法卻和王伏寶不一樣,他們想的是怎樣過花天酒地的好日子,王伏寶想的是每天怎樣四處征戰,擴大地盤。由於看待事情的立場不同,這些人對王伏寶的行為多少有些不滿。另外一個原因,王伏寶搶了他們地的風頭,拔份兒的事情做得太多,王伏寶想不遭人恨也難。

王伏寶沒有意識到,自己現在是“鶴立雞群”,如果沒有明智的老板做後台,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同僚眼中便會成為紮人眼的出頭鳥,成為眾人攻擊的對象。

王伏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對於竇老板,王伏寶是一片忠心,他一直認為老板很理解他,對於身邊謀士的提醒,從沒放在心上。

王伏寶勝仗打多了,沒有戰功的將領們便會感到有壓力,這些人雖然在戰場上沒有本事折騰,但在官場上偷襲同僚的本領還是有的。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王伏寶終於被同僚們算計倒了。

土匪出身的竇建德,對任何人都抱有一種本能的懷疑,時常擔心手下謀反。

620年8月。共州縣令唐綱殺死刺史,獻出州城,投降唐王朝。

如今李世民圍困洛陽,自己地部下不時投降李世民,讓竇建德每天寢食難安。這更加重了竇建德的多疑。

老板的焦慮被員工看在眼中,不滿王伏寶的將領們抓住這個機會,來了一個集體上訪,誣陷王伏寶謀反,這一次,王伏寶真的被同僚算計了。

王伏寶謀反,竇建德開始並不相信,王伏寶是自己一手帶出來的,知根知底,謀反這樣的事不像王伏寶的一慣作為。

一個人說王伏寶的壞話並不能讓竇建德懷疑,一群人的力量就不同了,王伏寶謀反的事情在眾多將領口中說的有板有眼,竇建德不得不認真考慮,此時多疑的心態此時又助長了自己錯誤的判斷,竇建德相信了將領們的話。

王伏寶很快被抓進監獄,後來被竇建德下令處死。臨死的時候,王伏寶還在努力思考自己這樣的下場到底是因為什麼。

王伏寶被判死刑,最高興的人莫過於整死他的同僚們,除去了王伏寶,軍中便再也沒有人和自己爭功,這些將領們花天酒地的生活便能繼續保持下去。

竇建德殺掉王伏寶後有一點後悔,幾次派兵打仗,在軍中都不能找到合適的人選,但這時後悔已經晚了,竇建德殺死王伏寶,等於將自己最有力的一個拳頭親手砍掉了。

王伏寶的死訊傳到李世民這裏,李世民長歎一聲,心裏默念道:“真是可惜,竇建德怎麼會幹這樣的事。”在痛惜之餘,李世民從這件事中悟到了一個信息,竇建德家中在內訌,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李世民看到了這一點,自然不會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