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位於阿提卡半島,是希臘最著名的城邦。雅典沒有受過外族侵入的影響,是直接從氏族社會中產生的,因而保留著許多軍事君主製殘餘。貴族壟斷國家的一切權力,廣大平民在政治上處於無權地位。平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構成雅典早期的主要矛盾。梭倫改革就是在雅典社會矛盾激化和社會變革趨勢加強的背景下發生的。
公元前594年的一個清晨,古城雅典的中心廣場上聚集了成千上萬的農民、手工業者和新興的工商業主。興致勃勃的人們正急切地等待著一個重要時刻的到來,新上任的首席執政官梭倫。將在此宣布一項重要的法律。
隻見梭倫在眾人的注視下大步登上講壇,環顧四周,徑直走到一個大框前。此時,嘈雜的會場立時變得鴉雀無聲,人們凝神屏息,視線隨著梭倫不約而同地投向了那個大木框。梭倫用手一撥,將架在木框中的木板翻轉過來,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條文便呈現在人們麵前。梭倫高聲宣讀了這項旨在打擊沒落氏族貴族、促進奴隸製經濟發展的法律“解負令”,由於欠債而賣身為奴的公民,一律釋放;所有債契全部廢除,被抵掉的土地歸還原主,因欠債而被賣到外邦作奴隸的公民,由城邦撥款贖回。並以洪亮的聲音莊嚴聲明:“此法律的有效期為一百年”。頃刻間,掌聲雷動,歡聲四起,那些無力還債的農民更是起勁地歡呼,整個雅典城被一片異常熱烈的氣氛所籠罩。
在此之前,雅典農民的境況是極其艱苦的,借了財主的債若還不清,財主就在借債者的土地上豎起債務碑石,借債者就會淪為“六一農”,他們為財主做工,收成的六分之五給財主,自己隻有六分之一。如果收成不夠繳納利息,財主便有權在一年後把欠債的農民及其妻、子變賣為奴。現在,財主再也不能這樣做了,廣大平民擺脫了淪為奴隸的厄運,那些因欠債而被賣到異邦的人也能回來了。正如梭倫在詩中所寫的,他拔掉了豎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債權碑。梭倫自然因此受到了廣大平民的愛戴。
梭倫(約公元前630~560年)是古希臘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詩人。他出身於貴族家庭,年輕時一麵經商,一麵遊曆,到過許多地方,漫遊名勝古跡,考察社會風情,後被譽為古希臘“七賢”之一。
梭倫在遊曆中寫過許多詩篇,如“作惡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窮;但是,我們不願把我們的道德和他們的財富交換,因為道德是永遠存在的,而財富每天都在更換主人”。我們不難從中看出他的詩人氣質,雖以經商為業,卻堅信道德勝於財富。他還在詩中譴責、抨擊貴族的貪婪、專橫和殘暴。這些詩篇為他贏得了“雅典第一位詩人”的美譽。
梭倫早期的遊曆經商生涯,不僅豐富了他的知識和經驗,而且使他了解了下層平民的疾苦,從而拋棄了貴族的驕矜,對他一生的改革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公元前5世紀,雅典與鄰邦墨加拉為爭奪薩拉米斯島而發生戰爭。結果雅典失敗了,當局竟頒布了一條屈辱的法令:任何人都不得提議去爭奪薩拉米斯島,違者必處死刑。薩拉米斯島地處雅典的出海口,對海外貿易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梭倫從文獻資料、曆史傳統、風俗習慣等考證出薩拉米斯本應屬雅典所有,他對當局的這種懦弱行為深為不滿,為了喚醒雅典人的愛國熱情,同時避開不公正的法律的殘酷製裁,他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佯裝瘋癲。於是“瘋”了的梭倫經常出現在雅典的中心廣場上。隻見他臉色蒼白,呼吸急促,雙手不住地擂打著自己的胸部,招來許多圍觀的百姓。這時,他就會對著人群大聲朗讀他的詩篇:“啊,我們的薩拉米斯,她是多麼美麗,又多麼使我們留戀,讓我們向薩拉米斯進軍,我們要為收複這座海島而戰,我們要雪洗雅典人身上的奇恥大辱……”在不明真相的人們的驚歎、惋惜聲中,梭倫滔滔不絕地朗誦著,終於用激越的詩篇激起了雅典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尊嚴。禁令廢除,戰事再起。公元前600年左右,年約30歲的梭倫被任命為指揮官,統帥部隊,一舉奪回了薩拉米斯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