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愛琴文明(1 / 1)

在古代世界文化成就中,隻有希臘文明最能鮮明地反映出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古代希臘不是指一個國家,而是對希臘人所生活的地區的通稱。古代希臘的文明史,是以愛琴文明為開端的。“愛琴文明”(公元前3500~前1100年)是指愛琴海區域的青銅文明。由於這一區域文化的中心先後在克裏特島和邁錫尼城,因此又把它稱為克裏特—邁錫尼文明。

愛琴文明是在19世紀才為人們所知曉的,在此之前的曆史學界普遍認為,《荷馬史詩》中所描繪的特洛伊戰爭及其英雄們的事跡隻不過是虛構的傳說,並非真實的曆史。1871年—1876年,自幼喜愛《荷馬史詩》的德國富商亨利·謝裏曼,根據史詩中提到的城市及其描述,先後對愛琴海區域的小亞細亞西部的特洛伊、希臘半島南部的邁錫尼等地進行了考古發掘,結果發現了這些城市建築的遺址,並出土了大量文物。他的發現震動了當時的考古界。1900~1905年,英國考古學家阿瑟伊文斯在克裏特島的克諾索斯發現了米諾斯王宮。這樣,《荷馬史詩》中的一些有關記載得到證實,埋沒了數千年的愛琴文明終於得以重現人間。

克裏特島位於愛琴海南端,是愛琴海地區最大的島嶼,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人居住,但他們並非說希臘語的居民。古希臘作家把這些人稱為皮拉斯吉人或卡裏亞人。正是他們創造了以克裏特為中心的早期愛琴文明。克裏特文明早期,奴隸製城邦已經形成。到克裏特文明鼎盛時期,島上的城邦已經達到100多個,其中以克諾索斯的勢力最強。統治克諾索斯城邦的米諾斯王朝有一支強大的海軍,稱雄於克裏特島。曆史學家希羅多德說米諾斯是一個“征服了許多領土,在戰爭中經常取得成功的國王”,還將阿提卡半島、小亞特洛伊城,愛琴海上的一些島嶼也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米諾斯王宮是一組宏偉複雜的建築群,千門百戶,廊道曲折。“雙斧”是米諾斯王權的象征。

克裏特人是一個海上民族,航海業極為發達,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生活決定了其文化的海洋性與開放性特征。克裏特人通過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吸收了大量外來文化因素。克裏特的文字、刻印、壁畫、石器等,都留下了埃及文化的痕跡。作為古代文明的主要標誌,文字已經出現於克裏特文明早期,並由圖畫文字發展到象形文字,又進一步發展到線形文字,這是一種音節文字。克裏特人有鬥牛的習俗,在他們的壁畫、陶器和雕刻品上,常常有精彩的鬥牛場麵。

公元前15世紀末,米諾斯王朝走向衰落,來自希臘半島的邁錫尼人占領了米諾斯王宮,克星特自此被納入邁錫尼的勢力範圍,愛琴文化也由克裏特文化為主轉入以邁錫尼文化為主的時期。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多瑙河沿岸地區幾個講希臘語的部落遷至希臘半島,建立起邁錫尼、梯倫、派羅斯等幾個奴隸製文明中心,創造了相當發達的青銅文化。這些文化中心以邁錫尼最為典型,故被稱為邁錫尼文明。後來的古希臘作家稱這些邁錫尼文明的創造者為阿該亞人。

阿該亞人與克裏特人屬不同語係的民族,但他們在與克裏特人的長期交往中,吸收和借鑒了克裏特人的書寫藝術,創造了另一種泥板文書並應用於日常生活,考古學家在邁錫尼、梯倫、派羅斯等地,都發現了規模宏大的城堡和王宮建築遺址。

邁錫尼社會也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其海外貿易西至意大利,東至兩河流域和埃及,其中與克裏特的交往尤為直接與頻繁。邁錫尼文化從克裏特文化中吸取了許多先進的文化成果,到公元前15世紀左右,邁錫尼文明發展到全盛時期。其勢力已發展到中部希臘的奧提亞,阿提亞,北部希臘的色薩利,愛琴海北岸的馬其頓、色雷斯,東方的塞浦路斯等地。

公元前12世紀。邁錫尼諸城邦組成希臘聯軍,對小亞細亞特洛伊城發動戰爭。戰爭曆時10年,聯軍雖然取得最終勝利,但其自身的損失也極其巨大。由此邁錫尼趨於衰落。正當此時,希臘北部的多利亞人南下,征服了邁錫尼諸國。

愛琴社會給代希臘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愛琴社會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和航海技術,並沒有因愛琴文明的衰亡而消失,而為古代希臘人所繼承。愛琴社會的壁畫和雕刻藝術,建築方法到希臘古典時代得到廣泛發展。在邁錫尼時代的泥板文書中,已有宙斯、赫拉、波塞冬等諸神的名字,可見對世界文學產生巨大影響的古希臘神話,早在克裏特—邁錫尼時代就已有了雛形。以愛琴社會為題材的《荷馬史詩》,對於希臘精神的塑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