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一種進步。在奴隸社會,戰俘不再被殺掉,而成為奴隸,這種社會關係有利於保存社會生產力,也擴大了生產規模。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同時剝削其他勞動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方式有所不同,處在各大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和興起於伊朗高原的波斯,都形成了遼闊的專製帝國。在歐洲,起初出現了許多城邦小國,其中像雅典、斯巴達、羅馬等國一度是共和製,後來才被龐大的帝國所取代。無論是共和國還是專製政體,其實質都是一樣的。
上古社會政局變化非常頻繁。當時,同一地區的各個國家,每個國家內部的不同政權派別,互相爭鬥,權力更迭,戰爭不斷;奴隸和平民的反抗也貫穿始終。
由於客觀環境的不同,在上古社會裏,東方國家的統治者往往組織大規模的勞動來治理河患、修陵建城等。在歐洲,奴隸勞動則廣泛應用在各部門,除了農業,手工業生產大量使用奴隸外,家庭也廣泛使用奴隸。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已經使用金屬工具,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較發達的農業。
在文化方麵,東方各國的天文、曆法、數學、哲學以及建築、文學藝術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古代希臘和羅馬的科學文化也對西方社會和全世界產生了影響。以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學者為代表的希臘哲學和中國哲學,為人們認識世界開拓了途徑。這個階段,佛教和基督教相繼誕生,逐漸發展成影響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因素。
總之,以奴隸社會為主要形態的上古社會,是人類文明初步建立並迅速發展的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方麵,都對後來各國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