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群眾汪洋(2 / 3)

為了德國重新強大起來,他們甘願做出獨裁者所要求他們的犧牲。個人的渺小,卑賤,無能為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於是,人們渴望加入一個集團(盡管可能是一個碾碎個人的集團),加入一個事業(也許是一個非正義的事業),人們渴望依靠在一個龐然大物之上,這是漫長的奴役製度壓鑄出來的習性。而在龐然大物的麵前,一個深懷感激的人,一個不能確定個人為何物的人,除了服從和犧牲,還能有別的選擇嗎?“先公後私”,就順理成章地成了納粹時期一個流行的口號,忠實、虔信、無條件服從和無條件犧牲,自然成了至高的道德標準。你甚至可以從那裏感覺到時代的偉大與崇高。

於是有了那些激動人心的日子。火炬之夜,人們手持火炬像洪水一樣席卷而來,從大街小巷,成千上萬的人們,舉旗列隊,唱著,叫著,向高台上的大獨裁者歡呼著,如醉如狂。夜複一夜的火炬遊行,整個民族以為沿著這火光的洪流就能進入伊甸園了。經曆過那個時代的德國作家路德維希描述道:“整個時代沒有幻想了,現在至少出現了一長串旗幟在德國人頭上飄揚,人們可以聽到鏗鏘的命令聲,嘹亮的喇叭聲,一座由上千塊石級和上百個頭銜組成的偉大的仿古金字塔由納粹建立起來了,人們從這座金字塔上帶下來抽徽,新帽子,特別是一雙馬靴,雖然實際上已無馬可言。”

紐倫堡的納粹黨大會盛況空前。巍峨莊嚴的主席台,頂部雕塑著巨大的德意誌雄鷹;將夜空照射通明的探照燈光柱;廣場,廣場上站成方陣的數量達二十萬之巨的人群。鼓聲,口號聲,軍樂和瓦格納的音樂,元首的振奮人心的演說,置身於如此壯觀的場景,有誰不感到自己強大有力,不產生一種忘我的激情呢?僅憑個人自由個人自決的時候,我們何曾如此強大?何曾如此睥睨世界?難怪那位青年首領有那樣摯誠的聲音:“這樣一個時刻令我們深感驕傲和幸福。”於是,當元首講演說:“你們隻是千百萬人的代表。你們要自己教育自己,為的是學會服從。”海洋一般的群眾就報之以振臂高呼:“黨就是希特勒,希特勒就是德國!”這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群眾的海洋是一個恐怖的磁場,一旦湧動起來,周遭的一切都無法辨別自己的方位,幾乎逃不脫被吸附的命運。德國的藝術家把這史無前例的場麵拍攝成大型新聞紀錄片,不就引起了世界的轟動和讚歎麼?這部名為“意誌的勝利”的法西斯影片,一連獲得數項大獎:納粹國家獎(這是當然的,威尼斯電影節金獎,甚至還有巴黎電影節法國政府大獎!——文藝複興的偉大傳統在哪裏?法國的自由精神在哪裏?

現在,群眾的海洋處在洶湧潮漲的時分,用“被迫”或“被蒙騙”這樣的理由來解釋這種瘋狂的潮漲,是很有幾分可笑的。路德維希憤而指出:“這一次將沒有一個德國人能說,他是被統治階級脅迫的,因為今天幾乎每個人都有朋友在黨內。幾乎整個國家都參與或擁護了這場浩劫。”

在一群個情振奮的時代,歌曲總是少不了的,歌曲能有效地使群眾的情感獲得統一。重溫一下那時的歌曲我們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我們是黨徽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