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附錄一 新中國成立後祭祀的禮儀、禮器(4)(3 / 3)

祭祀軒轅黃帝儀式議程儀仗祭品祭器設置含義的簡要說明

“祭祀之道,自先民以來則有之矣”(《後漢書·祭祀書》),中國人曆來重視祭祀。對黃帝的祭祀,由來已久,自秦漢以來,一直綿延不斷,並且在祭祀的時間、祭祀的規格、祭祀的儀式以及祭器、祭品等方麵都有一定的講究。特別是明清以來,對黃帝的祭祀不僅連綿不斷,而且規格高、祭祀儀式也比較規範。在祭祀的時間上,大的祭祀盛典都定在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民國時期,把清明節定為“民族掃墓節”每年都舉行公祭典禮,重陽節相傳是軒轅黃帝馭龍升天(仙逝)之日,也是民間祭祖的傳統祭日。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不僅重視黃帝陵的保護整修,更重視對始祖的祭祀。黃帝陵祭典,已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黃陵縣也被中國文聯、中國民協譽為“中國黃帝祭祀文化之鄉”。清明公祭、重陽民祭已形成製度,而且祭祀的儀式也與時俱進,經過挖掘整理,不斷規範和完善,並且更富有時代特色和內涵。

對黃帝陵的祭祀,人們都以“至尊、至上、至高、至大”來表述。如:祭祀的時間“九點五十”就是取意“九五至尊、至高無上”;祭品、祭器的設置上體現“至尊、至高、至大”的理念,如:太牢(即豬、牛、羊三牲祭品),就是最高規格的祭品,“九鼎八簋”是古時最高祭祀的器物。對黃帝祭祀議程的內容、儀仗的編排、祭品的安排上也是按照既“繼承傳統”,又“與時俱進”的原則實施。民祭議程主要包括:“擊鼓鳴鍾、敬奏祭樂、敬獻花籃、敬獻祭品、敬上高香、敬奠祭酒、恭讀祭文、行叩首禮、樂舞告祭、馭龍升天”等。儀式中“擊鼓鳴鍾”擊鼓34響,代表34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共尊始祖軒轅黃帝;鳴鍾九響,寓意九九歸一、九州升平。祭樂是專為祭祖挖掘整理的祭祀樂曲,樂器以民間大、小嗩呐為主,配以笙、管、笛、鼓、釵等,突顯黃土高原粗獷、高亢、激昂的民情風味。“馭龍升天”既象征黃帝九九重陽乘龍升天,又象征龍的傳人生生不息,中華民族巨龍騰飛、繁榮昌盛。“樂舞告祭”主要以弘揚黃帝的豐功偉績、洪恩浩德為主題。

祭品主要有太牢(三牲)、餅羹(麵花)、時果等。4盤由黃帝陵民間藝人精心捏製的大麵花,分別為“百鳥朝鳳”“萬紫千紅”“二龍戲珠”“靈獅猛虎”,代表神州大地龍鳳呈祥、龍騰虎躍、百花爭豔、繁榮昌盛。由十二生肖和花鳥圖案組成的一盤供饃,書寫著“聚九州風物,獻一瓣心香”的緞帶,表達了中華兒女對軒轅黃帝的崇敬之情,祈盼始祖能保佑天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蔭佑萬物生靈,平安幸福。時果,即應時之果,代表一年四季碩果累累、國泰民安。

祭祀麵花

儀仗編排的思路以天子祭祀為形製,以“盛大”為原則。“盛”即:盛世祭祖、興盛中華;“大”即:大中華、大一統、大聲威。儀仗陣容主要內涵有:開道鑼八麵,意為威風八麵,聲震八荒;祭旗1麵,上書“恭祭軒轅黃帝”,圖案似祖宗“牌位”,兩邊條幅分別書寫著“古柏千叢迎赤子,心香一炷祭軒轅”;龍鳳幡各九麵,寓意中華兒女龍鳳呈祥,九九歸一,九龍朝宗、九州升平。龍旗56麵,意為軒轅黃帝是龍的祖宗,中華兒女是龍的傳人,56個民族共尊始祖軒轅黃帝。

佩巾(又稱禮巾)。舉行大型公、民祭黃帝陵活動,參祭人都要佩戴。佩戴佩巾參加祭祀大典,既可顯示祭祀大典的莊嚴肅穆,又能體現參祭人對始祖黃帝的崇敬之心。黃帝有土德之瑞,故佩巾定為黃色,黃色代表中和、吉祥。

九州明月祖陵在,萬方赤子覓同宗。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祭拜黃帝陵活動是傳承中華美德、緬懷先祖功德、勃發民族精神。今天,我們紀念黃帝、拜謁始祖,就是深刻體會這種民族精神,繼承這種民族精神,把中華民族精神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