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附錄一 新中國成立後祭祀的禮儀、禮器(1)(1 / 3)

一、公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55年至1963年間,陝西省政府每年清明節都派遣代表到黃陵縣橋山公祭黃帝陵。1980年清明節恢複祭祀活動,陝西省人大常委會、陝西省人民政府、陝西省政協派代表致祭。此後每年祭祀不斷,由陝西省領導人主祭。公祭黃帝陵儀式莊嚴、肅穆,祭陵現場的布置是:在祭亭上方懸掛一橫額,上書“公祭黃帝陵典禮”,祭亭內懸掛吊幅,兩邊柱子上懸掛每年新撰的對聯,祭桌上擺放祭器、水果、鮮花、蠟燭、麵花等。祭典的程序是:(1)全體肅立。(2)主祭人、陪祭人就位。(3)奏古樂。(4)敬獻花籃、花圈。(5)行三鞠躬禮。(6)恭讀祭文(由主祭人宣讀)。(7)講話。(8)鳴放鞭炮、繞陵一周。(9)留影。(10)植紀念樹。

祭祀活動一般都在黃帝陵前舉行,若遇雨無法上山時在軒轅廟內舉行。整修黃帝陵一期工程完成後,2004年在祭祀大殿前舉行。

黃帝陵祭祀大典儀式總體方案

遵照中央領導同誌關於盡快規範黃帝陵祭祀儀程的指示,以及省政府第22次常務會議紀要關於“將祭祀大典的儀式程序和組織辦法作為重要課題進行研究,確保2004年祭祀大典在新落成的祭祀大院(殿)上,按新的儀式和辦法舉行”的精神,黃帝陵基金會、省黃帝陵管委會、省文物局,於2002年底吸收我省曆史、考古、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美術等方麵專家學者,組成了“黃帝陵禮儀研究專家組”,下設文獻彙考、雕像、祭器、儀仗、樂舞、服飾等幾個研討小組,開展了一係列調研工作。

專家組從文獻整理與實際考察入手,分別查閱了從商、周直到明、清各代祭祀黃帝陵的有關記載,先後對河南靈寶的黃帝陵、新鄭黃帝故居、湖南炎陵縣的炎帝陵、山東曲阜孔廟、山西堯帝廟、關帝廟、後土祠等處有關祭祀活動進行了實地考察,與有關人士座談,著重了解了現存的祭祀樂舞、祭器、儀仗、炎黃雕塑等項內容。通過對文獻梳理與實際考察,我們突出印象是:

1.許多地方對黃帝都有造像、建壇、修廟並進行祭祀,反映了中華民族尊祖敬宗的傳統美德。但各地在祭祀名目、祭祀程序、祭器儀仗、祭祀時節上並無固定模式,也不太規範,隨意性較大。

2.有的炎、黃二帝造像非人非神,或非人似神,形態粗俗,在海內外缺乏認同感。

3.現存各類樂舞,主題不夠鮮明,服飾、道具龐雜,內容缺少與被祭祀者之業績有機的聯係;有的是祭祀之日,由地方劇團拿些傳統節目臨時應付,因此缺乏激勵中華民族及海外華人、華裔的凝聚力。

4.各地祭器體量小,色澤灰暗、組合混亂,質地不一;儀仗旗幟多使用明、清戲劇之道具,缺乏嚴肅性。

為此,黃帝陵基金會、省黃帝陵管委會、省文物局提出必須把弘揚民族精神、曆史文化、時代風貌作為設計方案的指導思想,並且在祭祀典禮、祭器、歌舞等有關禮儀的形式上,突出體現莊嚴、肅穆、古樸、典雅的要求,在祭文內容上要把傳統的祭祀禮儀與鮮明的時代特色結合起來。根據這些基本要求,專家組提出了祭祀總體環境布局、祭祀程序、祭器、儀仗、祭祀樂舞及主、陪祭人服飾等方案。

第一,祭祀總體環境布局

總體環境布局構想,以古樸、莊嚴的整修後黃帝陵建築為主題。在參加祭祀儀式隊伍通過的地麵鋪設地毯,用黃、灰、紅三色作為基本基調,分三個層麵從橋南廣場一直延伸到新建祭祀大殿。

祭祀大殿周邊的造型、色彩,營造的氛圍應保持與殿前祭祀活動區的主營環境相協調。

祭祀人員方隊的總體色調為,鼓樂隊色彩以較為明快的亞黃為主色調,加以淡咖啡係列色彩,熱烈典雅。來賓方隊的色彩用冷灰藍色為主基調,保持主祭祀人隊伍的統一性。海外華僑方隊色彩可豐富一些。

紋飾的應用,以漢代畫像磚紋樣、造型為應用主題,其內容選用樂舞、狩獵、豐收、收獲、生活等方麵的題材。

總體環境道具色彩統一,布局造型采用刀旗、條幅、橫額(主題字)、吊旗、對聯、氣球等。

第二,主祭人、陪祭人、參祭人、主持人服裝方案

主祭人、陪祭人,參祭人和主持人的服裝,總體構想采用了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表現手法。主祭人、陪祭人及主方陣參祭人服飾采用增加佩飾來表現。主持人(司儀)的服裝款式將采用袍和坎肩相結合的形式,色彩考慮祭祀總體環境的設計,以黃色為基調,圖案采用漢紋裝飾,並注明年代、年號,麵料以2—3種不同質感搭配組合,統一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