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古代對黃帝的祭祀(3)(2 / 3)

清末愛國誌士祭祀黃帝陵,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光緒年間,丘逢甲曆盡千辛萬苦來到橋山祭掃黃帝陵墓。丘逢甲,字仙根,號滄海。台灣省漳化人,出身望族。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兵部主事。甲午戰爭中國失敗,清廷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丘逢甲刺破手指寫出血書:“拒倭守土”四個大字,召集士紳聯名據理力爭,並率領“八千弟子”奮起抗日,“傾家財以為兵餉,不足則乞諸義士以助之”。號召青壯年,曉以民族大義,“人自為戰,家自為守”,與侵略者浴血奮戰二十多晝夜,終因孤軍作戰、彈盡糧絕而失敗。失敗後,他漫遊各地,到陝西後,在友人的提示下,專程到中部縣祭掃黃帝陵,寄托愛國情懷。1908年重陽節,陝西同盟會祭掃黃帝陵,在先祖陵前宣讀祭文,決心複興中華民族。這次祭祀的祭文由郭希仁和張讚元起草,參加祭祀的有陝西16人,四川7人,甘肅、山西各3人,廣東1人,共20多人。並決定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祭陵一次,祭掃時必須有“告墓文”,後改稱“誓墓文”。

第二節 祭文

一、明代祭文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祭文

皇帝謹遣中書管勾甘,敢昭告於黃帝軒轅氏:

朕生後世,為民於草野之間;當有元失馭,天下紛紜,乃乘群雄大亂之秋,集眾用武。荷皇天後土眷佑,遂平暴亂,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繼天立極,作□民主;神功聖德,垂法至今。朕興百神之祀,考君陵墓於此,然相去年歲極遠;觀經典所載,雖切慕於心,奈稟生之愚,時有古今,民俗亦異,仰惟聖神,萬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聖靈不昧,其鑒納焉!尚饗。

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1396)秦王祭文

維洪武二十九年,歲次丙子,六月丁亥朔,越七日癸巳,秦王敬遣左長史茅廷□,敢昭告於黃帝軒轅氏之陵曰:維帝繼天立極,垂統保民;百王相承,萬世永賴。欽承祖訓,嗣守秦邦,奉命西畋,還經陵下。第以□禮未終,弗克躬祀,敬遣文臣,恭陳牲帛,祗告殿廷,惟帝歆格。尚享!

明成祖永樂十二年(1414年)祭文

維永樂十二年,歲次甲午,八月辛醜朔,十八日戊午,皇帝謹遣延安通判臣劉□致祭於黃帝軒轅氏曰:

昔者奉天明命,相繼為君,代天理物,撫育黔黎,彝倫攸敘,井井繩繩,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報,茲特遣使齎捧香幣,祗命有司,謁陵致祭,惟帝英靈,來歆來格!尚饗!

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祭文

維宣德元年,歲次丙午,二月乙醜朔十一日,皇帝謹遣應城伯孫傑致祭於黃帝軒轅曰:仰惟聖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功化之隆,永久無□。予祗承天序,謹用祭告。惟神昭鑒,佑我邦家。尚饗!

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祭文

維景泰元年,歲次庚午,閏正月丙午朔,十五日庚申。皇帝謹遣工科給事中霍榮致祭於黃帝軒轅氏曰:仰維聖神,繼天立極,功被生民,萬世永賴,餘嗣承大統,祗祀事用,祈佑我家園,永祗升平。尚享!

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祭文

維天順六年,歲次壬午,八月一日,皇帝遣延安府知府臣王瑾致祭於軒轅黃帝氏曰:昔者奉天明命,相繼為君,代天理物,撫育黔黎,彝倫攸敘,井井繩繩,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報,特遣使齎捧香幣,祗命有司,詣陵致祭,惟帝英靈,來歆來格,尚享!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祭文

維正德元年,歲次丙寅,四月庚戌朔,十九日戊辰,皇帝謹遣鴻臚寺丞張昱致祭於黃帝軒轅氏曰:於維聖神,挺生邃古;繼天立極,開物成務。功化之隆,惠利萬世。茲予□□;祗承天序,式修明祀,用祈鑒佑,永祚我邦家。尚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