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古代對黃帝的祭祀(1)(2 / 3)

在確鑿的記載中,戰國時秦國已在祭祀天神黃帝了。《史記》載秦靈公於前422年(周威烈王四年)曾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地處西陲的秦族,在秦靈公之前,秦曾祭祀少昊、太昊。但在戰國時期陰陽五行思想和黃學思潮的影響下,秦也開始祭祀炎帝、黃帝。這一方麵表明秦國為統一做準備。凡有利於統一、凡在曆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曆史人物都納入其最高祭祀係統;另一方麵也表明在春秋戰國民族融合的大趨勢下,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吸取其他民族的曆史經驗,吸納其他民族的優秀傳統。

二、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沿襲了秦國對白、青、黃、赤四帝的祭祀。

按照五德終始說,秦為水德,土克水,所以有漢為土德之說,而黃帝亦為土德,因此,當劉邦響應陳涉起義,在沛舉兵時,就曾“祠黃帝”(《漢書·高帝紀》)。漢初以黃老之學治國,而黃學是黃老之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西漢開國之初,曆經長年戰亂,已是遍地傷痕,滿目瘡痍,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漢書·食貨誌》曾形象地描述了這一時期的經濟窘境:“天下既定,民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上自皇帝下至於平民,都欲“休息乎無為”。在漢初皇帝中,信奉黃學最力的是漢文帝和漢景帝。《史記》《漢書》中記載漢文帝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除謗誹去肉刑的政策,提倡親躬藉田,崇尚儉樸的生活作風,都與古佚書所闡述的黃學思想是一致的。景帝繼承了文帝的政策,也崇尚“黃學”,而宮閫中信奉“黃學”的有竇太後,她是執行漢初“黃老”政策強有力的人物之一。位至將相而崇尚黃學的有曹參、陳平等人。曹參拜膠西黃學權威蓋公為師,後來繼蕭何為漢宰相。陳平自少年時代起就“治黃帝、老子之術”(《漢書·陳平傳》),他是繼曹參、王陵之後的漢宰相。其地位列名臣而崇信黃學的還有汲黯、鄭當時等等。漢初社會在前30年就初見成效,此後40年便大見成效。劉邦末年,“天下大安”,惠帝、呂後時期“天下晏然”,“衣食滋殖”。中經文景之治,“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漢書·食貨誌》)。原來連天子都不能得到四匹駕車純一色的馬、將相隻能坐牛車的狀況,到這時已經是老百姓都有馬匹,阡陌之間成群,乘母馬參加聚會的人都會被摒棄在外。黃學對形成西漢的盛世局麵,無疑是很有成效的。在這種大背景下,漢代自然非常重視對黃帝的祭祀。劉邦入關在秦見到四帝畤,又加設了黑帝顓頊之畤,並頒布詔書說,要按照秦的慣例對五帝加以祭祀,此後五帝之祀一直延續到漢成帝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