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古代對黃帝的祭祀(1)(1 / 3)

第一節 祭祀

一、先秦時期

祭祀在中國曆史傳統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左傳·成公十三年》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語·魯語上》說:“夫祀,國之大節也,而節,政之所成也,故慎製祀以為國典。”《禮記·祭統》中也有“禮有五經,莫重於祭”之說,認為“五禮”中祭禮最為重要。祖先是最重要的祭祀對象之一,而中華人文始祖黃帝又是要首先祭祀的祖先。

傳說黃帝去世後,當時的人們就設立神廟、祭壇,用各種精美的器物祭祀黃帝。《繹史》卷五引《紀年》及《博物誌》就說:“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考古材料表明,黃帝時代已經出現了大型的祭壇(如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東山嘴紅山文化祭壇)和神廟(如牛河梁積石塚女神廟),這可以佐證黃帝去世後即有祭祀黃帝之事的傳說。

堯舜禹時代,黃帝更加受到人們的崇敬。據《國語·魯語上》所記:“有虞氏□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禮記·祭法》也說:“有虞氏□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後氏亦□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所謂“□”,《禮記·大傳》說:“禮,不王不□。王者□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祭法》注引楊複的解釋說:“□、郊、祖、宗,乃宗廟之大祭。□者,□其祖之所自出,而以其祖配之也。”也就是說,每一朝君主追溯自己的始祖,把他當做祭祀的對象,至於始祖以前的更早的祖先,則用□祭的辦法加以報祀。□禮是一種追念遠祖的大禮,古製隻有天子才有資格舉行。由於黃帝開創性的業績,有虞氏和夏後氏都把他視為遠祖,並用祭祖之禮的最高規格祭祀,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黃帝濃厚的追根報祖之情。

三代時的祖先祭祀特別重視功德,以功德為選擇祭祀對象的標準。《國語·魯語》記載:“夫聖王之製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禮記·祭法》也有同樣記載。黃帝以其開創中華文明的卓越曆史功勳,受到人們隆重祭祀。

但從商代開始,對祖先的祭祀有所變化。由於父係製的高度發展,人們計算祖先祭祀係列時,更加注重直接的血緣關係,而按照商族的傳說,他們的始祖契是由簡狄與帝嚳所生,因此殷人就“□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禮記·祭法》)。這種做法影響到周代,因周族的始祖稷是薑媛與帝嚳所生,他們就“□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同上)。雖然如此,中華民族祭祀黃帝的傳統並沒有中斷。那些以黃帝為初祖的諸姓後裔,仍然按照傳統習慣祭祀黃帝。

春秋戰國時期,黃帝作為其苗裔的遠祖繼續被祭祀。齊侯因□敦銘文證明,戰國時期齊國的田氏仍把黃帝視為遠祖進行祭祀。同時,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祭祀具備了新的意義。由於先秦諸子紛紛借黃帝立言,黃帝和黃帝時代在諸子的著作中被做了不同的描述。儒家的仁義,道家的無為,法家的法治,神仙家的出世,在諸子著作有關黃帝的記載中都可以看到。這些著作盡管帶有著作形成時代的烙印,但同時也反映出黃帝的功績和黃帝時代的特征不斷為人們所認識。當時的人們為了規擬未來社會的藍圖,紛紛研究黃帝和黃帝時代,並開始打出黃帝的旗號,出現了一個重要學派——“黃學”。據《漢書·藝文誌》的著錄,戰國時期出現的“黃帝之書”有《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等共12類26種。據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黃帝四經》,黃學的主要思想是文武並用、刑德並行、以法為符、皆斷於法、無處無執、無為而治、保民而王等。這些思想無疑是為結束戰爭局麵,促進大一統的實現而出謀劃策。可見,到戰國時期,人們在承認黃帝是華夏族的血緣意義上的祖先的同時,更加突出了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征的黃帝的意義,黃帝成為引導人們從戰亂走向統一、走向社會和諧和穩定的旗幟。

五帝以及其中的黃帝,本來都是祖先,後來獲得天神和帝王的含義。其原因在於五行學說的傳播,戰國中期以來人們用金、木、水、火、土相克的原理來解釋曆史的演變規則,認為黃帝代表土德,周代是火德。如果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推測,火生土,取代周代的王朝應該又是土德;如果用五行相克的原理推測,水克火,土克水,取代周代的王朝應該是水德,而水德之後也是土德。這樣一來,代表土行之一的黃帝就具備了神格,被作為天神而享祀了。作為天神的五帝之祭為“迎氣”之祭,即迎接季節之氣的祭祀。在陰陽五行理論框架下,作為天神的五帝代表木、火、金、水、土五行,又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又代表春、夏、秋、冬和夏秋之交五個時間,又代表青(蒼)、赤、白、黑、黃五種顏色。所以作為天神的五帝有五行之帝、五方之帝、五時之帝、五色之帝等含義,隨文而異。《周禮·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四望四類亦如之。”鄭注:“五帝,蒼曰靈威仰,大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黃曰含樞紐,黃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紀,皞頊食焉。黃帝亦於南郊。”鄭玄的這個說法,又將天神五帝與上古的五個曆史人物聯係起來,並指出了五帝神的名稱,其中有部分說法是漢代才出現的。《孔子家語·五帝篇》對五帝的來由做了相當清晰的解釋:“季康子問於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曰‘昔丘也聞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生為明王者,死而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皞配金、顓頊配水。’”馬端臨認為《家語》的解釋“其說本正大也”(《文獻通考》卷七八)。秦蕙田在《五禮通考·吉禮·五帝》中也稱讚說《家語》的解釋“文義甚明”。了解以上情況以後,我們就會知道古代的黃帝祭祀有不同類型,或者作為祖先祭祀,或者作為天神祭祀,或者作為帝王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