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新中國成立後對黃帝的祭祀(9)(1 / 3)

2006年重陽節,海內外中華兒女聚集在軒轅殿前,隆重舉行丙戌年重陽節海內外中華兒女恭祭軒轅黃帝大典。祭祖大典由黃陵縣政府常務副縣長、黃帝陵管理局局長薑文華主持。恭祭軒轅黃帝大典9點50分開始,寓意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首先擊鼓鳴鍾,擊鼓34咚,代表34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鳴鍾9響,寓意九九歸一,九州升平。然後,大銅三發、大樂三吹、鼓樂齊鳴,9位民間長者上香9炷,3位民間長者攜6名少男少女敬奠祭酒,並三叩首。

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屈忠,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黨組成員、秘書長向雲駒,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秘書長紀順義,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高宜新,全國政協常委、省政協副主席李雅芳,省政府副秘書長梁和平,黃帝陵基金會理事長孫天義,延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兆年,市長陳強,市政協主席韓燁,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郝飆,副市長馮繼紅,市政協副主席李和平、高長天及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代表等敬獻花籃,表達了對始祖的虔誠敬意。接著,黃陵縣的領導代表13萬守陵兒女敬獻三牲;各界人士代表敬獻餅羹時果。韓燁恭讀了祭文。全體參祭人員向軒轅黃帝行三鞠躬禮之後,現場頓時響起震天動地的鑼鼓聲,象征中華民族騰飛和昌盛的一條黃色的巨龍騰空而起。這次重陽節祭祖活動是曆年來重陽祭祀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內容最豐富、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活動。

2006年12月29日“華夏園丁大聯歡——陝西之旅”代表在黃帝陵前隆重舉行了祭拜黃帝陵活動。陝西省教育局副局長郝喻先生主持了祭祖典禮,代表們分別敬獻了花籃、祭品,敬上高香,敬奠祭酒,之後教育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副主任丁雨秋女士恭讀祭文,隨後全體代表向黃帝陵行三鞠躬禮。

二、祭文

1984年台中市界受宮祭祀黃帝陵典禮祭文

維甲子年八月十四日,秋高氣爽,節屆中秋,中國台灣省台中市界受宮暨西安道教協會五十四人,前來黃帝陵橋山之巔,敬奉芳花時果,恭祭於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之靈曰:

偉哉軒轅祖,壯兮文武功。開啟混沌世,造福華夏人。倫理律呂製,農牧百業興。止戈定指南,山河及一統。疆域遼闊天地廣,民族興盛求大同。奠基後世千秋業,首創文明萬代功。

炎黃子孫,一脈相承。台灣大陸,情同手足。同飲一江水,相望心貼心。同樹華夏正氣,共振民族雄風。祝道光黃族,願神協蒼穹。故鄉故土,赤子赤誠。念先祖聖明,感皇天後土。沮水撥起心弦鳴,橋山高揚鴻鵠誌。無限敬意,謹以告慰。

1987年西安黃埔軍校同學會及“三胞”親屬祭文

1987年3月27日,清明節即將來臨,海峽兩岸炎黃子孫深切懷念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西安黃埔軍校同學會組織在西安部分已與海外親屬取得聯係的黃埔同學以及黃埔二、三代家屬等三十多人,由同學會副秘書長、黃埔二十三期同學張勳領隊前往黃陵恭祭:

維我始祖,丕展雄風。披荊斬棘,肇造文明。教民耕織,率民出征。熠熠文采,赫赫戰功;巨柏擎天,廣蔭眾生。昭如日月,惠澤無窮。四海歸一,萬方葵傾。歌吹沸天,人傑地靈。黃埔校友,同根共生。海峽兩岸,骨肉情深。舊雨新晴,早起航程。神州統一,大業必成。黃埔精神,歲月崢嶸。共建四化,同策振興,丁卯清明,倍增思情。麵對英靈,心潮沸騰。炎黃子孫,永式典型。以祝以告,瀝盡赤誠,伏維尚饗!

1988年台灣返鄉探親團祭文

時維黃帝紀元四千六百八十五年(西元一九八八年),歲在戊辰,西曆元月十七日,台灣返鄉探親團團長向文德,率團員二十四名於海峽兩岸分離三十八年之後,同胞得以探親,骨肉得以團圓。特從萬裏之外,前往中華民族發祥之地,於秦隴之郊,趨黃帝陵。以鮮花牲果,告祭我民族始祖軒轅氏陵前曰:

緬我民族,軒轅肇始;唐堯虞舜,三代之君;胄裔綿衍,四方流布;曆經變亂,終克複興;五千歲載,東亞雄踞;聲威天下,木本水源,惟我始祖,黃帝軒轅。台灣同胞,閩粵漢裔;逐荷東來,洪荒山川;秉承遺訓,敦睦土著;共啟山林,營建家園;拓土開疆,是作屏藩;婆婆之洋,美麗之島;教化廣被,海上中華。近世悲運,列強陵夷;甲午一戰,乃淪日寇;首倡民主,義軍奮起;浴血衛士,援絕彈盡;殖民含垢,猶持漢節;文化協會,民眾之黨,迭仆迭起,忍辱不屈。抗戰勝利,內戰繼起;國共鬩牆,神州燎原。台灣光複,舉島歡騰;二八事件,同胞相殘。一九四九,國土分裂;海峽天塹,骨肉離散;天地不仁,我為芻狗;天旋地轉,萬劫歸來;今遂夙願,探親返鄉;毛鬢雖衰、鄉音未改;滾滾黃河,悠悠江水;巍巍五嶽,大地蒼茫;泰山昆侖,黑水白土;土泥芬芳,乃我原鄉。徘徊陵前,心緒縈繞;仍有同胞,難謁故土;大劫未了,太平難期;願我先祖,佑我華胄;同室止戈,永棄相殘;再結同心,光大中華;千秋始祖,其來尚饗!

1988年重陽民間祭祖紀念文

軒轅黃帝在五千年前,戰敗了蚩尤,平息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結束了野蠻時代,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有共產的國家,他教民造舟車,養蠶桑,造文字,創醫學,分男女,別雌雄,等貴賤,分上下,結束了群婚。人類的一切飲食住行,都是從黃帝時代開始的,後世人尊稱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無愧始祖”。

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曆朝曆代,不論蒙古族執政的元朝,滿族人執政的清朝,漢族人做皇帝的明王朝,以及近代的孫中山、蔣中正、毛澤東、朱德、程潛、蔣鼎文等,都拜謁和祭奠過自己的始祖——軒轅黃帝。所以黃帝是我們全國五十六個民族,十億人口的共同祖先。

黃帝活到一百一十歲,因在荊山鑄鼎,勞累成疾,他自知身體不行,急速返回橋國,與世長辭了。他死後,群民不願聽到黃帝埋在土中,因此,一個優美動人的傳說就出現了。言說,黃帝在病中,天宮派了一條巨龍,迎接黃帝回天宮,巨龍來到橋山之巔,黃帝和群臣告別,群臣不舍,難分難離,時辰一到,巨龍騰空而起,群臣扯下了黃帝衣冠、寶劍、靴子,葬埋在橋山之巔。這一天,就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後世人稱這天為“登高會”。這個節日,在明朝末年,因戰亂被中止了。今天,海峽兩岸炎黃子孫在橋山之巔發起恢複這個節日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它可以團結散布在世界各個角落的中國人,來在黃帝陵前,化解兩岸中國人的心結。同時通過今天的紀念盛會,迎接一九八九年九月九日,台灣佛教人士發起的“黃陵祭祖千年盛會”。

1989年重陽節民祭祭文

1989年10月8日,序屬三秋,節屆重陽;黃帝仙逸,萬眾共仰;鍾鼓鏗然和鳴,黃帝燦矣吐芳。黃陵縣中華民族子孫祭祖謁陵接待委員會邀請海峽兩岸學者、企業界、新聞界人士及當地民眾萬餘人,齊集橋山巔,黃帝陵前,敬備雅樂,高舉霞觴,追遠思親,表我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