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詩,知道其中的意思。如果這詩是今人作的,倒有點像賢哲的話。如果是古人所作,那不過是死鬼的老生常談罷了!”
龔壯聽說後,知道李壽無意改悔,便發誓終身不到成都。
不過即使他再去成都,也見不到皇帝了,因為李壽不久便死去。據說他患病後,常見李期和蔡興來向他索命。這當然是由於他殺人心虧,病中精神錯亂造成的。
李壽死年四十四歲,在位五年。
四
李壽死後,他的大兒子太子李勢即位。
李勢沒有兒子,他的弟弟大將軍、漢王李廣上表請求立為皇太弟,將來繼承帝位。李勢認為自己才二十多歲,目前沒兒子是暫時的事,來日方長,說不定哪個妃子就會生子,因此不肯答應李廣的請求。
大臣馬當和解思明聽說後,認為李勢兄弟很少,如果生分了,將愈發孤危,就勸他還是立李廣為太弟的好。他倆自以為是先帝的老臣,李勢不答應竟一再勸說。李勢懷疑他二人是否跟李廣有勾結,才這樣為李廣賣力,怒氣上來,竟把馬當和解思明殺了,並夷其三族。解思明是李壽的主要謀臣,李壽當初得做皇帝,解思明起了很大作用。他被捕後歎息說:
“漢國之所以未亡,是由於我等幾位老臣在的緣故。如今可要危險了。”
馬當是重要的將領,很受將士們擁護。所以軍民們對解、馬二人的死都很痛心。
李勢殺了解思明和馬當,又派太保李奕去涪城襲拿漢王李廣。將他的軍權收回,王爵也廢了,貶為臨邛侯。李廣憤而自殺。
李勢這個年輕皇帝依然擺脫不了許多皇帝的通病,史書說:“勢驕淫,不恤國事,多居禁中,罕接公卿,信任左右,讒諂並進,刑罰苛濫,由是中外離心。”這幾句話概括得十分確切。
第二年冬天,太保李奕自晉壽舉兵反對李勢,進攻成都。許多老百姓趕來參加,竟達幾萬人。李勢親自登城指揮防守。李奕是員老將,他瞧不起李勢,知道他沒打過仗,竟單騎突攻城門,向李勢搦(nuò,“挑戰”的意思)戰。不料城門的守軍百箭齊發,李奕不慎中箭陣亡。主帥死了,攻城的幾萬軍民也便潰散。李勢這才算逃過了被擒的命運。
不過內憂剛過,外患卻又來了。當初李壽在時,曾跟趙王石虎商議,想聯兵攻晉。雖然最後李壽爽約,漢軍未曾發兵,但東晉朝廷卻已知道這件事。晉安西將軍桓溫認為,漢居大江上遊,是晉的側翼,如來進攻,水師循江而下,不易阻擋,因此桓溫想先發製人,將漢滅了,把國土收回。
晉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冬十一月,桓溫率領大軍西征,來到蜀郡的青衣縣。李勢派兵拒守。漢軍主將是李勢的叔叔右衛將軍李福、堂兄鎮南將軍李權和前將軍昝堅。有的將領建議在大江之南設伏,以逸待勞,邀擊晉軍。但昝堅不聽,要率大軍趕往犍(qián)為跟晉軍決戰。等趕到犍為一看,卻不見晉軍的影子,原來他估計錯誤,跟晉軍走岔了道,晉軍已從山陽那邊撲向成都了。
桓溫率軍連續跟李權作戰三次,三戰三捷,抵達成都城外的十裏陌。等到昝堅大軍從沙頭津北渡繞回來的時候,晉軍已完成攻城的部署。昝堅的軍隊便不戰而潰了。
成都城裏的李勢集合全城守軍,出城迎擊敵人。雙方在笮(zuó,“竹篾擰成的繩索”)橋展開戰鬥。晉軍出師不利,參軍龔護戰死,漢軍的箭已射到桓溫的馬頭。晉軍準備撤退。不料鼓吏聽錯命令,竟擂起了進軍鼓。先鋒袁喬拔劍帶著士卒呐喊衝鋒,攻入漢軍陣中。漢軍大潰。晉軍乘勝追擊,放火燒著成都城的諸門。李勢借著夜色由東門逃出,跑到葭萌。晉兵在後追擊。李勢隻好派散騎常侍王幼送降文於桓溫,並麵縛(雙手反綁)輿櫬(chèn,“輿櫬”即用車子拉著棺材的意思)到桓溫的軍門求降。桓溫親自為李勢解綁,把棺材燒了,這是表示準降的意思。接著把李勢和他的叔父李福、堂兄李權及親族十餘人解送到建康。晉穆帝封李勢為歸義侯。李勢跟他父親李壽一樣,不多不少也做了五年皇帝。
成漢消亡了,“輪流坐莊”的皇帝已先後下莊,這一場爭奪帝位的賭局也便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