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劉荊兄弟迷信惹禍(1)(2 / 3)

不過下一年他就死了,看來封禪沒起多大作用。但是作為一位皇帝,他敢於承認自己“無德”,說“百姓怨氣滿腹”,倒比那些一味自吹自擂的皇帝強得多,也實事求是得多了。

本章的題目是《劉荊兄弟迷信惹禍》,但這一節講的卻是皇帝的事,那就算是開場白吧!因為下麵講的迷信惹禍的王子,恰恰都是光武帝的兒子。

劉秀一共生了十一個兒子。原來的皇後姓郭,生了五個兒子,大兒子名叫劉強,兩歲時就封為太子。後來郭後被廢了,繼立的是陰皇後,她也有五個兒子。還有一個兒子則是後宮許美人生的。

郭皇後被廢那年,太子劉強已經二十一歲了。封建法統以嫡子為正,劉強原先倒是嫡子,等到陰皇後位居正宮,他就又變成了庶子了。他這個人忠厚老實,覺得這個太子幹得不那麼理直氣壯,便幾次給父皇上疏,要求不做皇儲。光武帝準了,封他為東海王,還把魯國也合並到東海,擴大他的轄區。而立自己的第四個兒子劉陽做太子,並改名叫劉莊。

光武帝喜歡劉莊,因為他很聰明。劉莊十二歲那年,皇帝下詔全國重新丈量土地,普查人口。原因是一些豪門大戶不但少報人口,而且也隱瞞土地,這樣就把田租和按人口征的賦稅都轉嫁到窮人身上。各地窮人紛起抗議,不斷有騷亂發生。光武帝下令普查。但官府與豪門勾結,調查仍然不公。河南陳留郡派長吏來京上疏,疏文中夾著一張小紙條,上麵寫著:“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光武帝很奇怪,問那長吏,長吏支支吾吾不敢說。經皇帝一再追問,長吏才說是在洛陽長壽街上拾到的,隨手放在袋裏,誤跟疏文一起呈送皇帝了。光武帝不信,還在追問,屏風後傳出一個童子的聲音說:

“父皇不必問了,兒臣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請讓長吏退下。”

長吏走了。劉莊從屏風後走出來,對父皇說:

“這話八成是郡守讓長吏說的,為的還是變田的事。”

“既然如此,明說好了,為什麼還要夾帶紙條?”光武帝奇怪地問。

“郡守也有難處。河南地處京畿,許多大臣都有田地,他們若隱瞞,郡守敢查嗎?還有南陽郡乃是我家祖居的家鄉,許多人都是親戚,南陽郡守也是不敢得罪的。所以長吏的紙條上才寫著‘河南南陽不可問’。”

光武帝點點頭,覺得這個小兒子的分析有理。他派虎賁校尉(親近衛士)去問那長吏。長吏承認了。從這件事,光武帝看出劉莊很有見識,便時刻把他帶在身邊。太子劉強退位之後,光武帝便冊立他這第四個兒子做了太子。

劉莊越次而立,別的幾位王子倒沒什麼,隻有老八劉荊不服氣。劉荊和劉莊是親兄弟,都是陰皇後生的。父皇鍾愛劉莊,劉荊十分嫉妒,他覺得自己什麼地方都比四哥強,為什麼父皇那麼偏心呢?後來他被封為山陽王。山陽是從梁國分出來的,在今獨山湖以西,方圓僅有百裏。而大哥被封為東海王,東海國轄境就夠大的了,父皇竟又把魯國也給了他。兩國的疆土加起來二十九個縣,至少比山陽國大了五六倍。這也使劉荊不滿。

中元二年,光武帝去世,除在京的王子外,各地諸王都來京奔喪。三十歲的太子劉莊即皇帝位。他派太尉趙熹主持光武帝的葬禮。這些王子們都是兄弟,日久未見,借這個機會得以聚首,倒也顯得親熱。外地諸王在京中都有府邸,但他們卻都擠到宮中,還有那諸王帶來的官屬從吏,不斷出入宮禁找他們的主子稟事,一時宮中、朝中一片混亂。太尉趙熹一看不整頓不行。他帶劍上殿,見諸王仍和幼時一樣,跟新天子同座坐著,便上前搬一個座位放在上首正中,扶新皇帝(廟號明帝)劉莊坐了,然後讓諸王依次坐在下首。又遣謁者仆射(負責把守宮門的官員)嚴禁閑雜人等出入宮門,把諸王官屬都攆了出去。這樣一來秩序肅然。趙熹還啟奏新皇帝,諸王應各就府邸,隻在早晚吊祭時入宮。明帝也準了。

那趙熹是名老臣,他在殿階發號施令,威風凜凜,對諸王雖然恭敬,但又不客氣。他安排座位時劉荊不高興,傲然不動,趙熹竟去扶他就座。劉荊驕橫慣了,便想發作,但他看見皇帝哥哥朝他頻使眼色,卻也不敢鬧事,隻好氣哼哼地坐上趙熹給他安排的座位。

劉荊對父皇有意見,因而對父皇的死並不悲傷。那時諸王在舉行祭典時個個痛哭流涕,他卻隻在那裏幹號,所以史書說:“山陽王荊哭臨不哀。”

皇帝的葬禮煩瑣複雜,在下葬之前諸王都得留在京中。劉荊在王府待著,想想那些令他不平的事情,便想給新皇帝搗搗亂。他氣他大哥封地那麼大,就又把矛頭對準他大哥。他寫了一封飛書(匿名信)給大哥東海王劉強,信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