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天災人禍,削發為求生(2 / 2)

小夥們都興奮地叫好。

地主雖有疑心,但也找不出什麼名堂,揍了朱元璋一頓,趕他回家了。

雖然朱元璋這次吃了些苦頭,還丟了差事,但是他的敢作敢當卻贏得了小夥們的信任,成為一個受擁護的孩子王。

每每想起這些,身在皇覺寺的朱元璋就覺得找回了自己,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因為當時寺院裏的小和尚,其實是給人使喚的用人。而朱元璋更是每天都要伺候師父、師兄,起早摸黑,掃地、上香、敲鍾、做飯,日子過得很苦。但是,那些日子裏要在皇覺寺混口飯吃也不容易。原來,皇覺寺是靠出租土地收租米過日子的,這年災情嚴重,農民收成不好,皇覺寺也就收不到租米了。朱元璋剛到寺裏待了才50天,寺裏就麵臨斷糧的局麵。師父、師兄們也一個個離開寺院到外麵去化緣,朱元璋也被打發出門,帶著小木魚和缽頭到淮西一帶流浪討飯。他不但出身不好,還做了和尚,又做了討飯的人,可誰會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出身低微、貧困潦倒的人最終開創了一個朝代呢?

從此朱元璋做了一個“遊方”的小和尚。在實際上,他隻是身披袈裟的小叫花子。

過了三年,濠州的災情稍微緩和了一點,他才又回到皇覺寺。這四年,他走過不少地方:向南,到合肥;轉而向西,進河南,到固始,光州(潢川),息州(息縣),羅山,信陽;又轉而向北,到汝州(臨汝),陳州(太康);最後,轉而向東,到鹿邑,亳州(亳縣),潁州(阜陽)——回鍾離皇覺寺。他居無定所,風餐露宿,因此朱元璋對這段落魄的生活感觸很大。有句俗話說得好,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這一點在朱元璋身上很好地體現了。他在流浪的歲月裏,雖然苦不堪言,但是卻讓他開闊了視野,磨煉了意誌,他的雄心壯誌也是在雲遊四方的時候建立的。

重回皇覺寺不久,朱元璋就聽到各種關於紅巾軍的信息:紅巾軍占了襄陽,元兵死傷慘重;另有紅巾軍攻下南康,元兵不戰而敗;芝麻李占了徐州,徐壽輝稱帝了……這些信息不斷攪亂著朱元璋的心,這幾年的雲遊生活,不僅使他增長了閱曆,也開闊了視野。況且他本來並不願當和尚,如今這些亂世英雄豪傑的湧現,更剌激了他出人頭地的心理。這些年他經曆的苦難都不算什麼,讓他無法忘記的是被地主侮辱,被人恥笑,生存的壓力並不可怕,而生命的尊嚴不可侵犯。這些日子,朱元璋的心被攪動得厲害,回首往昔,遙想未來,他輾轉反側,無法入眠。

正在朱元璋思緒紛亂的時候,他收到了一封信,這是他兒時的夥伴湯和寫來的。原來湯和這些年跟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已經做了千戶,如今占了濠州,離皇覺寺並不遠。聽聞朱元璋還在寺中,就寫信來邀請他前去濠州投軍。

這封信強烈地衝擊著朱元璋的心。他在寺中走來踱去,反複思考,還是下不了決心離開皇覺寺,擔心事情敗露出去,細心的朱元璋先把信燒了。過了幾日,同房的師兄悄悄告訴朱元璋,那封信已經有人知道了,可能會報官,讓他快些逃命。這下朱元璋心中更為驚慌,偷偷去找前不久從外麵回來的兒時夥伴周德興商量,周德興也算有些見識,說還是投奔紅巾軍吧,好在湯和也是個官,這年月人也沒啥好出路。朱元璋心中很恍惚,悄悄回到寺中,決定先算一卦,以決去留。然而,還未到山門,就聞到濃重的煙火氣息,進入寺裏一看,滿院子狼藉,眾僧都不在。原來是元朝士兵以為寺廟裏供奉彌勒佛,疑心和尚勾結紅巾軍,把附近的寺廟都燒了。見此情形,朱元璋覺得已無安身之地了,寺廟也不可再停留,於是他下定決心,去找湯和。從此,朱元璋隻身踏上了他的起義之路,並一步步地走向他人生的輝煌點。

縱觀曆史,各個朝代的開國之君大多出身於名門望族,他們要麼是生長於士大夫家庭,從小學習文韜武略,為將來成就霸業打下基礎,例如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本來就是名臣良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有眾人推捧,鼎力相助;再如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還有陳勝、吳廣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憤怒口號。而朱元璋確是真真正正的一介布衣,這位傑出的民族英雄從天災人禍和饑寒交迫的鍾離村走出,逐漸成為“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一代君主。他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與我何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