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三國曆史資源與中國思想的出口(1)(2 / 3)

是不是我們平素生活過於清閑,所以要把古人拉出來審判一番。指摘出若幹不是?事實恰恰相反,每當我們最是忙碌、最是感覺工作進入瓶頸狀態之時,越是想要看看古人在麵對同樣情況的時候是如何應對的。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會尋找古人為人處世的原則、從政用人的政策、治國安邦的方略,才會用我們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古人。

我們去思考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以曆史作為經驗來學習,本身不奇怪,但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在遇到難題的時候,都要埋頭在三國這段曆史之中?難道三國的曆史中,蘊藏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所有智慧?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麼原因讓人們不約而同地關注三國?

事實上,無論是一段曆史,還是一個人物,之所以能夠讓無數人關注並且欣賞,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天生麗質”,一個是“包裝到位”,這兩個原因缺一不可,否則,“天生麗質”可能永遠“養在深閨人未識”,或者是虛假的包裝和宣傳弄巧成拙,“東施效顰”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為什麼奧黛麗·赫本擁有全世界億萬的影迷?一來因為她擁有天生的美貌和雍容華貴的氣質,二來是因為她這種美貌和氣質找到了適合她的作品——《羅馬假日》,正是這樣,她才能成為世界電影曆史上不可磨滅的一座豐碑。假如讓她去演《亂世佳人》裏麵的刁蠻姑娘或者是《畢業生》裏麵的頹廢青年,恐怕她也不會擁有如此多的崇拜者了。

曆史也是一樣,三國之所以成為中國人必讀的曆史,就因為三國時代國家由統一走向分裂、由分裂走向霸權、由霸權走向統一的螺旋變化過程,以及對這段曆史進行過精彩描寫和宣傳的《三國演義》的作用。

統一到分裂再到統一,中國曆史上出現過若幹次,但是每次基本都要維持幾百年的時間,比如春秋戰國,比如十六國南北朝,比如唐朝中期之後的藩鎮割據一直到五代十國……隻有三國時代,把曆史上統一與分裂之間的轉變,濃縮到了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裏,而且這一百年的時間裏麵,能人輩出,各種精妙的策略也層出不窮,各方英雄棋逢對手,展開了勢均力敵的較量,我們平日想要看到的東西,都在三國曆史裏麵濃縮了。仁者從中得到智慧,學者從中品味人性,政客從中讀出權謀,商人從中學會經營,老人從中感悟興衰,青年從中感受英雄。

而《三國演義》對三國曆史的大眾化,更是功不可沒。書中以三國曆史為藍本,展現了作者對亂世的看法和對英雄、梟雄、奸雄的不同態度,並且用濃墨重彩表現了人物的性格和人與人之間的情義,還把三國時期的大小戰役描繪得栩栩如生。自從《三國演義》問世之後,幾乎所有的中國人對三國曆史的了解,啟蒙的教材都是《三國演義》,而不是記載三國曆史的《三國誌》。從了解曆史的真相而言,這未免有點買櫝還珠的嫌疑,但是從對三國曆史的宣傳上來看,《三國演義》恰恰抓住了中國百姓的心理,知道他們對什麼感興趣,對什麼喜愛,對什麼憎惡。可以說,《三國演義》是一本“可能性的三國曆史”,就是按照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對三國曆史進行重新編排,經過篩選之後製造出來的曆史。用今天的話來講,《三國演義》可以稱為“戲說三國”或者“三國王朝”、“三國秘史”,但是在那個時代,《三國演義》就是給中國人圓一個夢。什麼夢?以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去進行政治實踐的夢。

那麼,為什麼要把三國當做一種實踐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的夢呢?為什麼不選擇唐代那個中國曆史上的盛世?為什麼不選擇號稱士大夫生存狀態最為優裕的北宋?

為什麼偏偏是三國?知道了這一點,就會知道為什麼曆朝曆代會有那麼多的人以三國作為自己抒發情感的突破口了。

應該說,當三國成為萬人談論並且每每以三國作為總結曆史經驗和教訓的教科書時,三國就不再是一段曆史,而是一種資源了。而人們之所以要拿三國來說事,因為三國是可以拿來說事的資源。

聽起來這話好像不大好理解,那麼來打一個比方:當石油潛藏在地下的時候,石油隻不過是這個地球上的一種物質存在,是作為古代生物曾經存在並最終沉澱變成油類的一種證據,沒有和人類發生什麼關係。但是,隻要和人類發生了接觸,讓人類認識到石油可以利用,石油馬上就不再是一種地殼中的物質,而是人類使用的資源了。

資源是什麼?資源就是人類可以利用的東西。看看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水資源、大氣資源、土壤資源、旅遊資源、人力資源……哪個不是人類要用來為自己造福的?好像人們不會說“廢品資源”這樣的詞,因為那不是人類可資利用的幸福源泉,僅此而已。

那麼,三國作為一種資源,對人們到底有什麼用?可以為人們造什麼福?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也是人們為什麼非要把三國當成資源的根本原因。《三國演義》的前麵,有一首詞,已經膾炙人口,正好可以用來回答“三國有什麼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