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人才觀與亂世生存倫理的多元化(3)(3 / 3)

魯肅不假思索,回答說:“當年漢高祖劉邦想要輔佐義帝楚懷王,但最後沒有實現這個目標,他還是自己做了皇帝,這都是因為西楚霸王項羽殘害楚懷王的結果。現在的曹操,就如同當年的項羽,他既然如此暴虐,您又何必僅僅想做一個齊桓公或者晉文公呢?按照我的看法,現在漢朝已經是不可能複興了,曹操也不可能在一日之間除掉。為了您的大業著想,我們現在惟有在江東經營,據鼎足之勢在手,觀望天下局勢的發展。現在北方的戰亂很多,我們可以乘著他們的紛爭,剿滅江北的黃祖,進而攻打劉表,一直把勢力擴展到長江的盡頭(上遊)去,然後再進行稱帝的計劃,這正和漢高祖的事業相似啊。”

魯肅的這個計劃十分具有遠見,他認為無論是要保有長江天險抵禦北方強大的曹操勢力,還是進而北上中原爭奪天下,都必須控製長江的中上遊,讓江東政權所占據的長江天險作為一道防線真正做到沒有後顧之憂,並且具有廣闊的後方和可以幾路出兵的進攻路線。當時,孫吳雖然號稱有長江天險在手,但實際上隻是具有揚州一帶的長江沿線而已,而長江中上遊的荊州、益州,分別處在劉表和劉璋的統治下。魯肅看到了占據戰略製高點的重要性,也看出了劉表和劉璋統治的昏庸暗弱,所以建議孫權對這兩個地方下手,切中了要害,又看到了未來。可惜的是孫權當時沒有馬上接受魯肅的意見,因為當時他還麵臨著一個更大的考驗,就是如何整合江東內部的各種政治力量,形成一個穩固的政權基礎。不過,他對魯肅的這個立國方針心中有數,更加尊敬魯肅,無論是大臣們私下打小報告說魯肅的壞話,還是在討論問題的時候魯肅與其他大臣意見不同,孫權的立場都站在魯肅的一邊。

到了劉表去世之後,魯肅再次提出要奪取荊州作為下一步攻占益州的基礎。此時孫權在江東內部已經基本和各派政治力量達成了諒解,所以馬上派魯肅去經營此事,不過劉備已經介入了荊州的內部鬥爭,所以,魯肅這次沒有奪下荊州,而是帶回了諸葛亮,為共同抗擊曹操進行商談。可以說,孫劉聯盟的達成,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魯肅在孫權麵前的努力,否則,以劉備的區區勢力,孫權是不可能和他建立同盟的。從這一點,也能看出孫權對魯肅的倚重和信任。

無獨有偶,在赤壁之戰勝利後,孫權接見魯肅的時候,持鞍下馬迎接,他笑著問魯肅:“這樣顯出你在我手下不可動搖的地位了吧?”魯肅竟然作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回答:“不,這還不夠呢!”眾人聽了之後都十分驚詫。落座之後,魯肅才徐徐回答說:“希望主公您能夠一統天下,建立帝業,到時候來接見微臣,微臣才真的算是不可動搖呢。”孫權聽了之後撫掌大笑。孫權和魯肅之間這一問一答,可以看出孫權對魯肅的看重,以及魯肅對孫權的期望。君臣之間可以這樣開誠布公,而且能夠互相勉勵,這正是作為人才的使用者孫權和作為人才的魯肅之間互動的走向雙贏的過程。正是因為有這種互相倚重、互相勉勵的精神和相互之間親密無間的感情,孫吳政權才能夠立國興邦,最終走向三國鼎立的道路。

伯樂策劃的良馬之路

伯樂和千裏馬的互動,除了上麵這種君主對有才能的大臣重用、優待,大臣對君主盡力輔佐,君臣之間互相信任、互相勉勵的情況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情況。畢竟,上麵那種孫權和魯肅的互動關係,是建立在魯肅本人在投奔孫權之前就具有很高的個人素質和韜略的基礎上,換成現在的話說,就是具有各方麵的特長,並且有相關的工作經驗。那麼,對於不具備這些特長但有發展潛力和前途的“新人”來說,如何實現伯樂和千裏馬的雙贏呢?

君主們都喜歡任用有經驗有能力的大臣,因為這不需要更多的培訓投入,但任何人都是從沒有經驗到有經驗的,如果隻是為了短期的收效,不重視培養人才,不注重訓練千裏馬,那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不會再有千裏馬了。所以,對於一些有發展前途的人才來說,也許他們沒有經驗,但是君主也要盡力去發現、發掘,甚至培養、鍛煉他們在某方麵的才能,才能讓“醜小鴨”變成天鵝,讓小馬駒變成千裏馬。

孫權手下的大將呂蒙,就是由孫權這個伯樂培養出的千裏馬。呂蒙出身軍旅,跟隨孫權到處征戰,沒有機會學習文化知識,所以他隻是一個單純意義上的武將,雖然曾經在周瑜的指揮下,在赤壁大戰中取得了顯赫的戰功,但隻是一個作戰勇猛的將領,還不能成為指揮大軍的將帥,更不要說做出將入相的全麵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