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人才觀與亂世生存倫理的多元化(3)(2 / 3)

“當年漢光武帝的大功臣馬援說過,‘現在的時代,不但君主要選擇臣子,臣子也要選擇君主’。

“現在我們主公孫權喜歡親近賢才,招納士人,對有特殊能力和突出才幹的人也十分重視,都收錄在帳下。

“而且我聽那些先知先覺的人說,能夠代替漢朝政權的真命天子必將出現在東南,從形勢來看,孫權正屬於這樣的人物,請仔細考慮考慮。”

如果按照正統的君臣觀念來看周瑜這番話,肯定是大逆不道的,因為他不但沒有強調自己政權的惟一合法性,而且還告訴魯肅他可以隨便選擇在當時任何一個軍閥的手下做事,隻不過是選擇正確與否而已。而且,周瑜當著一個不知以後去向如何身份如何的魯肅,評論自己的君上,也不是人臣之道。但是,這番話,恰恰是在孫權的授意和授權下說出的。

周瑜這番話,裏麵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是使用馬援對光武帝劉秀說過的話來說明臣子選擇君主的自由,意在說明自己勸魯肅來孫吳不是強買強賣,而是幫助魯肅選擇君主;第二層意思,是把孫權對待人才的態度和任用人才的風格介紹給魯肅,讓魯肅心中有數;第三層意思,是用那些子虛烏有的天命說法來勸說魯肅,告訴他要選擇一個有前途的君主,那就是孫權。

周瑜的第一層意思,引用了馬援的話,告訴魯肅,現在是雙向選擇的時代,不但君主要選擇大臣,大臣也要選擇君主,必須慎重才行。馬援當年說這番話的時候,正是王莽篡奪了西漢政權自稱皇帝的時候,一時間各地反莽武裝群起,各有名號,儼然一個個獨立的政權,這種各自為政的局麵和三國時期非常相似,都是中央失勢而地方豪強軍閥並立的時代。周瑜引用馬援的話,一是為了告訴魯肅,眼下的時代和劉秀起兵時的情況並無不同,都是群雄紛爭的年代;二是為了讓魯肅認識到“臣擇君”的重要性。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如果選擇君主時出現了失誤,將會影響一生甚至是子孫的發展。可以說,周瑜用馬援的話,把勸說魯肅投靠孫吳這一政治目的先放在為魯肅個人前途著想的起跑線上,並且設身處地提出亂世中君臣互動適應的重要性,自然會讓魯肅產生聽下去的欲望,因為魯肅也想要從周瑜那裏獲得一些信息,知道他對當時各地軍閥的評判,好決定自己的歸宿。

周瑜的第二層意思,正是從為魯肅著想這個出發點開始闡發的。他沒有直接告訴魯肅大臣選擇君主的時候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君主,而是對孫權的用人特點進行了概括分析,意在說明孫權是個值得效命的君主。如果說第一層意思裏麵周瑜用馬援的話讓魯肅產生了共鳴,那麼第二層意思裏麵,周瑜又單刀直入地向魯肅推薦孫權這一君主,則是以第一層意思為伏兵的基礎上,語言策略的“陣型變化”。

但是,僅僅說孫權重視人才,在魯肅心中,分量還是不夠的。當時的曹操,已經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頗有君臨天下的氣概,相比之下,其他的地方勢力多少都有些底氣不足。所以,周瑜還需要渲染一些能夠讓魯肅作出選擇的決定性因素,這就是周瑜話中的第三層意思——用“天命”的說法抬高孫權,稱他為將來要取代漢朝的新君主。可以說,周瑜的個人關係,孫權的用人政策和本來子虛烏有的“天命”結合在一起,最終使魯肅決定投奔孫權。

魯肅選擇孫吳政權,在當時可以說是一件重要的大事。對孫吳政權來說,這是孫策去世之後,在招收人才、穩定內部士人之心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對孫權本人來說,他得到了魯肅這樣一個能夠為他指點大局的臣子;對孫吳的文武群臣來說,這是第一代文武組合周瑜和張昭之後,出現的具有發展潛力的核心人物;對孫吳統治下的江東大族來說,這是一個孫吳政權重視士人、願意和長江一帶士人交好的信號。在這幾層的重要性基礎上,魯肅成為孫權執政後僅次於周瑜的重臣,這是孫吳政權給予魯肅來投奔的信任,而魯肅為孫權獻計獻策,孫權幾乎言聽計從,孫權對魯肅的一些缺點也能大度寬容,使魯肅更加盡心盡力為孫吳國家政事服務。魯肅這匹千裏馬的功勞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重要,孫權這個伯樂獲得的利益也越來越多。

具體來說,魯肅進入孫吳政權之後,立即和孫權進行會談,在會談中,魯肅提出了孫吳政權日後的發展方向。在孫吳的曆史上,這是一個可以和蜀漢政權的“隆中對”相比擬的立國方針。當時孫權剛剛見到魯肅,寒暄了一陣之後,便屏退左右,和魯肅進行秘密磋商。

孫權問魯肅:“現在漢朝統治已經接近傾覆的境地,四方諸侯連年征戰不休,我繼承了父親和兄長的事業,想要成為齊桓公和晉文公那樣輔佐周天子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您現在既然來到我這兒,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能輔佐我成就心中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