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者的掠奪野心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所以到1898年,英國侵略者以法國租借了廣州灣對香港構成嚴重威脅為借口,又乘機強租大鵬灣、深圳灣、大鵬灣及九龍附近島嶼,合成所謂“新界”,總麵積有900多平方公裏,擴大了差不多100倍。可見,勞崇光及奕等人經辦租割九龍司的遺害是非常嚴重的。
1997年7月1日,九龍半島連同香港島、新界一起,終於回歸祖國,洗去了香港的百年恥辱。
巨缸中的密謀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外國侵略者通過“打”的辦法,從清政府手中獲得了大量的特權。與此同時,他們也深深感到,如果要使已取得的特權全部付諸實現,還必須“拉”清政府,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並且盡力鞏固它的地位,把它扶植成為自己壓迫和剝削中國人民的馴服工具。
1860年10月,《北京條約》剛一簽字,外國侵略者便立刻撕去對中國內政保持“中立”的麵紗,表示願意以實力支持清政府“助剿”太平軍。法國公使葛羅露骨地表示,要在“海口助中國剿賊,所有該國停泊各口之船隻兵丁,悉聽調遣”。俄國公使伊格納切夫也提出:“中國發撚橫行,皆由火器不得力,願派數人來京教鑄槍炮,一並教演”,並且表示可派兵與清軍合擊太平軍。英國侵略者則狡猾地宣稱,“一旦真誠的外交開始”(即清政府履行不平等條約),英國馬上就可以提供“任何援助”。此外,美國早在《北京條約》簽訂前,就授意它在上海的軍事流氓華爾組成“洋槍隊”,直接參與進攻太平軍,並且表示願意代運糟米,幫助清政府“壓平內亂”。
在清朝政府統治集團內部,有一部分人早就有心借助外國侵略軍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以恭親王奕、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等為代表的一部分貴族、官僚,在同外國侵略者的直接接觸中,特別是看到《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陸續撤出北京,並沒有觸動清政府的統治秩序,這使他們逐漸感到,外國侵略者的意圖並不是要取代清政府的統治,隻是以兵“脅和”,要清政府給他們更多權益;而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卻是要置他們於死地的“心腹之患”,必須全力對付。因此,他們主張嚴格遵守不平等條約,盡量與洋人保持“和睦”,以借助外國侵略者的力量,共同對付“心腹之患”的太平天國革命,鞏固清王朝的統治。這些人受到外國侵略者支持,政治地位越來越顯要。
但是,當時清政府的實權並不是掌握在奕等人手裏。而是掌握在跟隨鹹豐帝逃往熱河的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等人手裏,這些人對外國侵略者還存在著很深的疑懼,對外國派遣軍隊“助剿”的意向還不願意馬上接受,害怕他們會像曆史上“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包括清朝自己)那樣,取代自己在中國建立新的王朝統治。所以,當英、法聯軍撤出北京城後,奕等人雖一再要求鹹豐帝“回鑾”,但心有餘悸的載垣等人則竭力勸阻鹹豐帝回北京。同時,鹹豐帝本人對京城動向也不甚清楚,害怕一旦“回鑾”受外人挾製,也不願回京。
基於這種情況,外國侵略者極力支持和幫助奕等人培植勢力,奪取清政府實權,並急切“希望盡早總會發生變動,使最高權力落到他們(即奕等人)手裏去”。不久,外國侵略者所希望的這種權力“變動”果然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