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南京偽國民政府“主席”
死於:1944年11月10日(終年61歲)
死因:槍傷複發
地點: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醫學部
評價:汪精衛曾於1910年因刺殺攝政王載灃而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詩句,名噪一時。辛亥革命後他跟隨孫中山做過有益於革命的事情,在孫中山病危時還曾代寫了遺囑。然而在與蔣介石爭權失敗後,他居然公開投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懷抱。汪精衛為了表示自己的“法統”,召開偽國民黨六次代表大會,拚湊偽政權班底,導演選舉自己當了“主席”。此後又上演了“兒皇帝”“還都”南京的醜劇,派遣陳公博作為專使到日本向“天皇父親”謝恩。汪偽政府通過了一係列對日賣國條約,還幫助日軍對人民進行軍事圍剿。他們控製的地盤僅限浙、蘇、皖三省,但仍造成了赤地千裏,民不聊生。汪精衛是個十足的民族敗類。
1943年,汪精衛在他的公館舉行家宴,慶賀他的60歲生日。當時的偽警察廳長蘇成德親獻汪精衛石膏像一座作為壽禮,不想獻媚之心過切,不慎將石膏像跌落於地,摔個粉碎,汪精衛一見大驚失色,連說:“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12月19日,汪精衛的槍傷再度複發,住進了南京的日本陸軍醫院醫治。院長後藤是世界著名外科專家,親自為汪精衛施行手術,取出了留在汪精衛身上8年的兩顆手槍子彈頭。
1944年元旦剛過,汪精衛的病情突然惡化,兩腿麻木,並伴有高燒,背、胸及兩肋間時有陣痛襲來。遇刺後留下的宿疾——壓迫性脊髓症發作得異常猛烈,汪精衛自知生命到了危急關頭。3月3日,他聽從了日本人的勸告,在妻子陳璧君及其子女的陪同下東渡就醫,直飛名古屋。日本大本營將此列為最高機密,汪的病房晦名曰“梅號”。4日,名古屋帝國大學附屬醫院齋藤真教授主刀為他做手術。術後當天,汪精衛的兩腿居然恢複了知覺。三四天後,病情又轉惡化,至九十月間,已病入膏肓,時發咯疾,極度貧血。
當時日本本土已開始遭到美軍飛機的連續轟炸。11月9日,美軍空襲名古屋。在情況越來越緊急時,汪精衛被從病床上移到擔架上,抬進了黝黑陰森的帝國大學醫學部的一所防空洞中。
汪精衛睜著眼睛,見拱圓形的防空洞內隻有陳璧君一人,好不淒然。此時汪精衛已經說話困難,他喘息著說:“趁我還在,我……我說……你……你記下來。”
“題目——《最後的心情》。”汪精衛的目光變得有些呆滯,他用微弱的聲音掙紮著說下去,“餘年甫弱冠,即追隨先總理,獻身黨國,赤忱微勞,國人共見……及和平建設未蒙采納,乃亡命重慶,寄寓越京,遠涉重洋,組府還都,皆不得已之手段而已……我本無愛於日人,而日人援我以手;我更無罪於英美,而英美以我為仇,因是聯日而反英美。和戰之間,成敗利鈍,在所不計,無非雪列強百年辱我之仇耳!”“銘蓋毀其人格,置40年來為國家奮鬥之曆史於不顧,亦以此為曆史所未有之非常時期,計非出此險局危策,不足以延國脈於一線……”
1944年11月10日夜,汪精衛死在黑暗的地下防空洞裏,時年61歲。汪精衛臨死前還做過一首名為《自嘲》的詩:“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何處不怨尤。總有先輩當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悲涼淒惶,是民族敗類絕望的囈語。
汪精衛死後,日本人主張將其在日本就地火化,但陳璧君堅持要把汪的屍體運回南京入殮。11月12日,汪精衛的屍體運回南京。汪偽政府專門成立了哀典委員會負責喪葬事宜。汪精衛身著偽政府文官大禮服,頭戴禮帽,身上還佩戴著日本天皇頒贈給他的綬帶。因死於異國,陳璧君還特地用毛筆在一張紙上寫了“魂兮歸來”四個大字,塞在他的口袋裏。汪偽政府花巨款為汪精衛在南京東部梅花山修造了規模宏大的陵墓。這裏左臨明孝陵,右近中山陵。抗戰勝利後,汪精衛之墓於1946年1月21日被國民黨政府炸毀。據說,炸汪墓用了150公斤烈性炸藥。汪的屍體被取出後,連同他那高級楠木棺材一起被運到清涼山火葬場燒掉了。事後,汪精衛的女兒曾多次找何應欽去要骨灰。
汪精衛墓被炸之後,國民黨政府在其舊址建了一座小亭子,名曰“觀梅軒”。如今坐在這亭子裏觀賞梅花的遊人,恐難想象這裏曾是汪精衛的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