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昏君當道,政局紊亂的情況下,忠誠耿直之人舉步維艱,狡詐多變、凶險毒辣之人才能得勢。弱肉強食是權謀與政變中亙古不變的道理。在千變萬化的商業社會裏,要想求得一線生機也是如此。當然,狡詐、狠毒不能提倡,先下手為強是萬不可少的。
6.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秦檜殘害嶽飛
嶽飛是民族英雄,已是曆史定論。冤死風波亭,讓天下英雄灰心,使正直之士憤然,皆呼千刀萬剮秦檜不解心頭之恨。怪不得他的後人來到嶽飛墳前,都不禁寫道:從今名後少為檜,我到墳前愧姓秦。話雖如此說,但仔細想想,殺害嶽飛的凶手就真的是秦檜嗎?個中原委卻未必了然。
嶽飛是南宋民族英雄,金兵南下時,嶽飛意氣風發,主張收複失地,恢複中原,而且在抗金戰中建樹不凡,因此成為一代名將。可就是這樣一位民族英雄卻被賣國求榮的秦檜害死。其實我們仔細想想,害死嶽飛的人應該是宋高宗,秦檜隻是幫凶而已。
秦檜(1090—1155),字會之,宋江寧(今江蘇南京)人。進士出身。北宋時曾任密州教授、監察禦史和禦史中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京師,徽、欽二帝蒙塵,秦檜也被金兵押擄北去。但到金國後,徽、欽二帝及其他宗室大臣遭流放,秦檜卻被金太宗完顏晟賜給其弟、左監軍完顏昌(即撻懶)。從此,他投靠了金人,成為完顏昌的親信。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秦檜隨完顏昌南攻楚州(今江蘇淮陰)時,全家乘船渡海抵達越州(今浙江紹興)。他詐稱自己是殺了“金人監己者,棄舟而來”。宋高宗趙構一心要與金國講和,便提升秦檜為吏部尚書,轉年又屢遷他為參知政事、宰相,主持與金國和議事。
紹興九年(1139年),秦檜代表高宗與金國達成了喪權辱國的“紹興和議”。但第二年,和議即遭金國撕毀,金兵繼續南下攻宋。宋將嶽飛、韓世忠等奉命出師,屢創金軍。嶽飛相繼收複潁昌、蔡水、洛陽等地,又在郾城(今屬安徽;)大破完顏宗弼(即兀術)的拐子馬軍,名震天下。由於他素來“以恢複為己任,不肯附和議”,堅決主戰,遂成為秦檜的“眼中釘”,亦是金人的心腹大患。兀術在給秦檜的信中提出:“汝朝夕以和請,而嶽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而秦檜也認為,如果嶽飛不死,“終梗和議,己必及禍,故力謀殺之”。
紹興十一年(1141年),秦檜唆使高宗采用明升暗降的手法;任命嶽飛為樞密副使,解除了他的兵權;不久又以張俊編造的嶽飛在淮西戰役中逗留不前的謊言為依據,指使右諫議大夫萬俟卨上章彈劾,罷免了他的樞密副使。為了置嶽飛於死地,秦檜與張俊串通,在嶽飛部將中物色到了一個善於告訐變詐的副統製王俊,幫助他炮製了一份《告首狀》,誣告嶽飛最倚重的部將張憲要領兵到襄陽造反。王俊將《告首狀》交給原任都統製的王貴,轉送鎮江樞密行府的張俊。張俊判定王俊所述屬實,並“親行鞫煉”,逼張憲自誣,承認自己“欲劫諸軍為亂”,乃是由於嶽飛之子嶽雲唆使他這樣做的。張憲被笞掠得體無完膚,抵死不認。秦檜就指使張俊偽造了張憲的口供,將張憲、嶽雲一同押解到杭州大理獄中。
高宗聞知此案後,隻不過表示了一下“驚駭”而已,秦檜奏乞將張憲、嶽雲與嶽飛證白此事,高宗也無製止之意,不用說,是有縱容之意。這時嶽飛對張憲、嶽雲被誣陷下獄之事全無所知。奉令到京後,秦檜密遣左右傳宣:“請相公略到朝廷,別聽聖旨。”嶽飛聞聽宣詔,即跟隨來人前去,那人卻一直把他引到大理寺去。嶽飛不勝愕異地問道:我為國家宣力半生,為什麼今天竟到了這裏!在後堂,他看到了張憲和嶽雲——兩人都身披枷鎖,血跡斑斑,痛苦地呻吟著。
受命審問嶽飛的是曾附和萬俟卨彈劾他的禦史中丞何鑄。他一見嶽飛,便大聲質問嶽飛為什麼要謀反。嶽飛一聽如此罪名,頓時怒氣盈胸,當即撕裂上衣,露出背上赫然刺寫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何鑄看罷,心中不禁震懾,在審查了與此案有關的全部文件後,更感到大都誣枉不實,便向秦檜作了報告。秦檜很不高興地說,皇上的意思是要這樣辦的。何鑄對秦檜雖有曲意順從之處,但此時決意不肯再推波助瀾,婉言答道:“我並非要維護嶽飛,隻是現在大敵當前,無故誅殺大將,一定會大傷將士之心。”一番話說得秦檜無言可答。
嶽飛再次受審,改由萬俟卨主持。他把王俊、張俊等人捏造的“罪證”擺在桌上,向嶽飛大聲嗬斥道:“國家有何虧負於你,你們父子卻要夥同張憲共同謀反?”嶽飛氣憤填膺,指著萬俟卨高叫道:“我對天盟誓,絕無負於國家。你們既主持國法,切不可陷害忠良。我若誣枉致死,到冥府也要與你們對質不休!”萬俟卨接著問:“相公說無心造反,可還記得遊天竺寺時,在壁上留題說:‘寒門何載富貴’,既然寫出這樣的話,豈不表明有非分之想嗎?”嶽飛見如此深文周納,不禁滿懷憤懣地長歎:“吾現時才知道已落入國賊秦檜之手,使我為國忠心一切都休,一切都成了犯罪!說罷便合上眼睛,任憑獄卒們拷打。